古诗词网

乃翁学海深无底,材如莫耶淬清水。

王子俊宋代〕《贺李宪校书生子

乃翁学海深无底,材如莫耶淬清水。
天教乞与玉麒麟,拍手欢呼为公喜。
雪峰千丈玉嶙峋,玻璃之江浸秋旻。
可怜秀气无着处,都为此子融精神。
昨夜使星光耿耿,旁边却有庚星影。
起来瑞霭迷绮筵,玉果犀钱试汤饼。
乃翁著书身为臞,私稿自有一石渠。
行看一日诵千纸,不必更读他人书。
乃翁勋名已如许,如何免得洪钧府。
请更撰成经国谱,付与郎君踵前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乃翁学海无底莫耶清水

乃翁 nǎi wēng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漢語大詞典》
学海(學海)xué hǎi
(1). 汉 扬雄 《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谓做学问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 北齐 邢卲 《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2).谓学问渊博。亦指学问渊博的人。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 康成 为‘经神’、 何休 为‘学海’。” 宋 司马光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朱 名 鹤龄 , 江 南 吴江 人,贯穿六籍,折衷百氏,著书满家,群推学海。”
(3).喻指学术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宋 陆游 《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於天庭,姑龙驤於学海。”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序》:“学海文龙,仕途威凤。”
(4).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 清 赵翼 《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 褒斜 。”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无底(無底)wú dǐ
(1).没有底部。形容极深。《列子·汤问》:“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 晋 陆机 《从军行》:“谿谷深无底,崇山鬱嵯峨。”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无底。”  ——《漢語大詞典》
材 cái《國語辭典》

材 [ cái ]

  1. 木料、树干。如:「木材」、「就地取材」。《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原料、可供制造的物料。如:「药材」、「器材」、「建材」、「钢材」。
  3. 棺材的简称。如:「寿材」。《红楼梦·第一一六回》:「我为是好几口材都要带回去。」
  4. 资料。如:「教材」、「题材」、「素材」。
  5. 资质、能力。如:「因材施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也。」
  6. 有才能的人。如:「人材」。《文选·曹植·赠丁翼诗》:「大多国良材,譬海出明珠。」
  7. 闽南方言。量词。计算某些建材体积或面积的单位。如:「今天工地共进了三百材榉木和三分厚的玻璃两百材。」
  1. 处置、安排。《国语·郑语》:「计亿事,材兆物。」通「裁」。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莫耶 mò yē
同“ 莫邪 ”。 《韩诗外传》卷八:“且妾闻 奚公 之车,不能独走,莫耶虽利,不能独断,必有以动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 莫耶 , 干将 之妻也。”  ——《漢語大詞典》
淬 cuì《國語辭典》

淬 [ cuì ]

  1. 灭火器。《说文解字·水部》:「淬,灭火器也。」清·段玉裁·注:「灭火器者,盖以器盛水,濡火使灭,其器谓之淬。」同「焠 」。
  1. 打造刀剑时,将金属烧红后浸入水中,以增加其硬度,使其更坚利。《文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清水淬其锋。」同「焠 」。
  2. 涂染。《战国策·燕策三》:「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3. 磨炼。唐·柳宗元〈送严公贶下第归兴元观省诗序〉:「端其趋向,以淬砺之。」
  4. 没入水中。《西游记·第六回》:「(大圣)​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
清水 qīng shuǐ
(1).澄澈的水;白水。《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原来那瓶子里,全是一瓶一瓶的清水。”《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送儿去当太平军》:“寧愿在家喝清水,莫让儿女当 清 兵。”
(2).喻洁净的地方。 巴金 《家》十四:“我常常想,还是趁早走罢,清水住过了,还来住浑水,太不值得。”
(3).谓物品质量纯净无杂。《元典章·工部一·缎匹》:“织造稀疎狭布,不堪用度,今后选拣堪中丝绵,须要清水夹密……并无药丝绵,中副布疋,方许货卖。”《水浒传》第二四回:“﹝ 西门庆 ﹞作别了 王婆 ,便去市上绸绢铺里买了綾绸绢缎,并十两清水好绵。”
(4).谓妇女操行贞洁。 叶圣陶 《城中·晨》:“看她那样子,也不像个清水货!无非是假正经。”
(5).特指口水。《水浒传》第四回:“俺早知道有这个去处,不夺他那桶酒吃,也自下来买些吃。这几日熬得清水流,且过去看,有甚东西买些吃?” 吴组缃 《山洪》六:“保长吹着了手里的纸捻,正待吸,看见烟杯里没装烟,就吐了口清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