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骤隔清尘枢要地,独攀红蕊艳阳天。

张洎宋代〕《暮春月内署书阁前海棠花盛开率尔七言八韵寄长卿谏议

去岁海棠花发日,曾将诗句咏芳妍。今来花发春依旧,君已雄飞玉案前。

骤隔清尘枢要地,独攀红蕊艳阳天。疏枝高映银台月,嫩叶低含绮阁烟。

花落花开怀胜赏,春来春去感流年。清辞早缀巴人唱,妙翰犹缄蜀国笺。

共仰壮图方赫耳,自嗟衰鬓转皤然。因凭莺蝶传消息,莫望蓬莱有病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尘枢要红蕊艳阳天

骤 ( 驟 ) zhòu
骤 [ zhòu ]
  1. (马)快跑:驰~。
  2. 急,疾速,突然:天气~冷。~然。暴风~雨。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清尘(清塵)qīng chén
(1).拂除尘埃。 汉 班固 《东都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
(2).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犯属车之清尘。” 颜师古 注:“尘,谓行而起尘也。言清者,尊贵之意也。” 三国 魏 繁钦 《定情》诗:“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南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常思 剑浦 别清尘,荳蔻花红十二春。” 王闿运 《丁文诚诔》:“侍清尘於 华阳 ,忝邦政之必闻。”
(3).清轻的尘埃。 晋 左思 《魏都赋》:“增搆峩峩,清尘彯彯。”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忽思格猛兽,苑囿腾清尘。” 清 曹寅 《五月十一日夜集西堂限韵》之四:“清尘隐高树,万瓦光鳞鳞。”
(4).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高的遗风;高尚的品质。《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姜亮夫 校注:“清尘,《章句》训徽美。 寅 按即指上之虚静、恬愉、无为自得之境界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苕苕歷千载,遥遥播清尘。”《梁书·任昉传》:“想 惠 庄 之清尘,庶 羊 左 之徽烈。”《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尧 舜 不能荣其素朴, 桀 紂 无以污其清尘。” 唐 杜牧 《西江怀古》诗:“ 范蠡 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漢語大詞典》
枢要(樞要)shū yào
(1).关键;纲领。《荀子·正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凡説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老子》述无为之化,若使资圣览为理国之枢要,即未若《贞观政要》。”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善为蜂芒摧陷,而无枢要足以持守。”
(2).指中央政权中机要的部门或官职。《后汉书·韦彪传》:“天下枢要,在於尚书。” 唐 杨贲 《时兴》诗:“贵人昔未贵,咸愿顾寒微。及自登枢要,何曾问布衣。”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一时议礼之臣,往往拔自庶僚,骤登枢要。” 郭沫若 《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 崇祯 ﹞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3).指中心、冲要之地。《晋书·东海王越传》:“ 越 还于 许 ,长史 潘滔 説之曰:‘ 兗州 天下枢要,公宜自牧。’”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弃君之命,,~谁受之?”
攀 pān《國語辭典》

攀 [ pān ]

  1. 抓住物體往上爬。如:「攀登」、「攀爬」、「攀樹」。《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2. 依附。如:「高攀」。《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3. 牽連、牽扯。如:「誣攀」、「攀扯」、「攀供」。《三國演義·第一○○回》:「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
  4. 摘、折。如:「攀折」。唐·李白〈江夏送張丞〉詩:「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
红蕊(红蕊)
唐 张说 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 山晴红蕊匝,洲晓绿苗铺。
唐 韩愈 芍药歌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唐 李商隐 春日 蝶衔红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骈字类编》
艳阳天(豔陽天)yàn yáng tiān
亦作“豓阳天”。亦作“艷阳天”。 阳光明媚的春天。 唐 杜甫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之一:“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 前蜀 毛文锡 《虞美人》词:“珠帘不捲度沉烟,庭前闲立画鞦韆,艳阳天。” 明 《杀狗记·孙华家宴》:“草芊芊,花荏苒,轻暖豓阳天。” 浩然 《艳阳天》第一四一章:“艳阳天,风光好;云已散,雾也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