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人 dà rén
(1).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宋 王安石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君既与兄 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辨説,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2).在官场中成为下属对上司的习惯称呼。《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见长班进来跪着禀道:‘部里大人升堂了。’”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大人》:“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卿寺、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慰,皆称大人。”《老残游记》第五回:“响头不知磕了几千,总没有人挽回得动这 玉大人 的牛性。”
(3).犹言王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新唐书·陈子昂传》:“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
(4).对宫闱近侍的尊称。《后汉书·陈球传》:“ 球 小妻, 程璜 之女, 璜 用事宫中,所谓 程大人 也。”《晋书·刘曜载记》:“ 猗 曰:‘吾为卿作计,卿能用不?’二人皆曰:‘谨奉大人之教。’”
(5).指世家豪右。《后汉书·岑彭传》:“ 彭 因言 韩歆 南阳 大人,可以为用。” 李贤 注:“大人,谓大家豪右。”《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比至 长安 ,众十餘万”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胡文才 、 杨整脩 皆 凉州 大人,而司徒 王允 素所不善也。”
(6).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下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清 秋瑾 《失题》诗:“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7).对老者、长者的敬称。《后汉书·苏章传》:“祖父 纯 ,字 桓公 ……三辅号为‘大人’。” 李贤 注:“大人,长老之称,言尊事之也。”《后汉书·李固传》:“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
(8).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奉玉卮,起为 太上皇 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 仲 力。’”《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 博 辞去,令弟 光 恐云王遇大人益解, 博 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 颜师古 注:“大人, 博 自称其母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这里是姑奶奶大人,有话不先来和姑奶奶説,再和谁説。”
(9).对同辈或朋辈中年事稍长者,于通信时亦常用此称。 清 秋瑾 《致秋誉章书》:“大哥大人手足。”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此颂 抑卮 长兄大人进步。”
(10).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 汉 兴,改为 武陵 ,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百喻经·猕猴喻》:“昔有一獮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红楼梦》第五六回:“虽然我们 寳玉 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 丁玲 《奔》:“大人们不知在喊些什么,小孩子也跟着在喊。”
(11).身材长大的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臂,一本作“ 耳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 临洮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 襄 武县 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餘,跡长三尺二寸。”
(12).古代北方部族首领之称。《后汉书·南匈奴传》:“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周书·文帝纪上》:“有 葛乌菟 者,雄武多算略, 鲜卑 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贺氏 ,后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周 代占梦之官。《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 朱熹 集传:“大人,太卜之属,占梦之官也。” ——《漢語大詞典》
(2).在官场中成为下属对上司的习惯称呼。《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见长班进来跪着禀道:‘部里大人升堂了。’”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大人》:“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卿寺、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慰,皆称大人。”《老残游记》第五回:“响头不知磕了几千,总没有人挽回得动这 玉大人 的牛性。”
(3).犹言王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新唐书·陈子昂传》:“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
(4).对宫闱近侍的尊称。《后汉书·陈球传》:“ 球 小妻, 程璜 之女, 璜 用事宫中,所谓 程大人 也。”《晋书·刘曜载记》:“ 猗 曰:‘吾为卿作计,卿能用不?’二人皆曰:‘谨奉大人之教。’”
(5).指世家豪右。《后汉书·岑彭传》:“ 彭 因言 韩歆 南阳 大人,可以为用。” 李贤 注:“大人,谓大家豪右。”《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比至 长安 ,众十餘万”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胡文才 、 杨整脩 皆 凉州 大人,而司徒 王允 素所不善也。”
(6).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下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清 秋瑾 《失题》诗:“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7).对老者、长者的敬称。《后汉书·苏章传》:“祖父 纯 ,字 桓公 ……三辅号为‘大人’。” 李贤 注:“大人,长老之称,言尊事之也。”《后汉书·李固传》:“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
(8).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奉玉卮,起为 太上皇 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 仲 力。’”《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 博 辞去,令弟 光 恐云王遇大人益解, 博 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 颜师古 注:“大人, 博 自称其母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这里是姑奶奶大人,有话不先来和姑奶奶説,再和谁説。”
(9).对同辈或朋辈中年事稍长者,于通信时亦常用此称。 清 秋瑾 《致秋誉章书》:“大哥大人手足。”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此颂 抑卮 长兄大人进步。”
(10).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 汉 兴,改为 武陵 ,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百喻经·猕猴喻》:“昔有一獮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红楼梦》第五六回:“虽然我们 寳玉 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礼。” 丁玲 《奔》:“大人们不知在喊些什么,小孩子也跟着在喊。”
(11).身材长大的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臂,一本作“ 耳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 临洮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 襄 武县 言有大人见,长三丈餘,跡长三尺二寸。”
(12).古代北方部族首领之称。《后汉书·南匈奴传》:“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周书·文帝纪上》:“有 葛乌菟 者,雄武多算略, 鲜卑 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其部族之大者曰 大贺氏 ,后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周 代占梦之官。《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 朱熹 集传:“大人,太卜之属,占梦之官也。”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動-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 (一)之又音。
行方便 xíng fāng biàn
给人以便利。 清 李渔 《意中缘·毒诓》:“好事逼人来,天与行方便,红裙情愿配袈裟,不待旁人劝。”亦作“ 行个方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大爷,我再不敢胡説了!求你行个方便罢!”《快心编三集》第六回:“看老人家面上,行个方便,加了五十文,原不肯。直加到三百文钱,方才肯了。” ——《漢語大詞典》
一点(一點)yì diǎn
(1).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李灵省》:“若画山水、竹树,皆一点一抹,便得其象,物势皆出自然。”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2).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诗:“如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我今日一点气力也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好好的替咱们服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3).一经指点。《朱子全书》卷十二:“千条万绪,一身亲歷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元来只从一箇心中流出来。”
(4).一方面;一部分。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5).一小时。一天中的第一和第十三时,也称一点。 ——《漢語大詞典》
春风(春風)chūn fēng
(1).春天的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 唐 元稹 《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张天翼 《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笔头(筆頭)bǐ tóu
(1).笔上用以书写的部分。 唐 杜牧 《池州清溪》诗:“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宋 杨万里 《新路店道中》诗:“染得笔头生五色,急将描取入诗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顺手拿起一枝笔……拔去笔套一看,却又是没有笔头的。”
(2).谓写作。 唐 陆馀庆 子《嘲父》诗:“ 陆餘庆 ,笔头无力觜头硬,一朝受辞讼,十日判不竟。” 宋 朱淑真 《读史》诗:“笔头去取万千端,后世遭它恣意瞒。”
(3).指书面。 王西彦 《病人》:“我们在笔头上和口头上,不是总爱高呼文化下乡吗?” ——《漢語大詞典》
(2).谓写作。 唐 陆馀庆 子《嘲父》诗:“ 陆餘庆 ,笔头无力觜头硬,一朝受辞讼,十日判不竟。” 宋 朱淑真 《读史》诗:“笔头去取万千端,后世遭它恣意瞒。”
(3).指书面。 王西彦 《病人》:“我们在笔头上和口头上,不是总爱高呼文化下乡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