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邮传(郵傳)yóu chuán
(1).传舍,驿馆。 宋 王禹偁 《商於驿记后序》:“ 吴 、 越 、 江 、 淮 、 荆 、 湘 、 交 、 广 ,郡吏上计,皇华宣风,憧憧往来,皆出是郡,盖半天下矣。故邮传之盛,甲於它州。” 元 周权 《宵征》诗:“野路无邮传,迢迢第几程。”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漕渠过万艘。”
(2).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1).转运官物,传送文书。《新唐书·崔衍传》:“州部多巖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宋史·王全斌传》:“邮传不通者月餘, 全斌 等甚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荔枝之祸》:“邮传者疲毙於道,极为生民之害。”
(2).传播,口耳相传。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驿丞、驿吏等人员。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追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
(1).转运官物,传送文书。《新唐书·崔衍传》:“州部多巖田,又邮传剧道,属岁无秋,民举流亡,不蠲减租额,人无生理。”《宋史·王全斌传》:“邮传不通者月餘, 全斌 等甚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荔枝之祸》:“邮传者疲毙於道,极为生民之害。”
(2).传播,口耳相传。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有喙有耳者,相邮传作丑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漢語大詞典》
不通 bù tōng
(1).阻塞;不通达。《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辞·九辩》:“閔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 ——《漢語大詞典》
(2).不相往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 ——《漢語大詞典》
音问(音問)yīn wèn
音讯;书信。《汉书·匈奴传下》:“ 郅支单于 遣使上书求侍子。 汉 遣 谷吉 送之, 郅支 杀 吉 。 汉 不知 吉 音问。”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絶。” 清 恽敬 《与庄大久书》:“为别十三载,不得音问七年,然私心拳拳,如终日侍左右也。” ——《漢語大詞典》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动-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家人 jiā rén
(1).家中的人;一家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南江野人》:“ 南江 有二野人,能手格猛虎,恒擘獐鹿啖之,悬崖絶壁,腾上如鸟隼,虽其家人亲戚招之,疾走不顾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虽然他是大军统帅,号称 闯王 ,但是当时农民军中的礼节和体制还不严格,大家相处象家人一样,所以几位大将见他进来并没有起立相迎。”
(2).平民;平民之家。《左传·哀公四年》:“ 公孙翩 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 孔颖达 疏:“入於凡人之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欒布 者, 梁 人也。始 梁王 彭越 为家人时尝与 布 游。” 司马贞 索隐:“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 宋 苏轼 《策别十二》:“往者 河西 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3).旧时对仆人的称呼。《汉书·儒林传·辕固传》:“ 竇太后 好《老子》书,召问 固 。 固 曰:‘此家人言耳。’” 颜师古 注:“家人言僮隶之属。”《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滕大尹 写个照帖,给与 善述 为照,就将这房家人判与 善述 母子。” 巴金 《家》十五:“此外,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都是在这个家里做了十年以上的‘老家人’。”
(4).指部属。《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众官皆告曰:‘先斩家人,於军不利。’ 金旋 乃喝退 巩志 ,自率出兵。”
(5).指妇女。《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曹衮 ﹞ 太和 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絍,习为家人之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6).《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下离上巽。内容是论治家之道。《易·家人》:“家人,利女贞。” 孔颖达 疏:“家人者,卦名也,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漢語大詞典》
(2).平民;平民之家。《左传·哀公四年》:“ 公孙翩 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 孔颖达 疏:“入於凡人之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欒布 者, 梁 人也。始 梁王 彭越 为家人时尝与 布 游。” 司马贞 索隐:“谓居家之人,无官职也。” 宋 苏轼 《策别十二》:“往者 河西 用兵,而家人子弟皆籍以为军。”
(3).旧时对仆人的称呼。《汉书·儒林传·辕固传》:“ 竇太后 好《老子》书,召问 固 。 固 曰:‘此家人言耳。’” 颜师古 注:“家人言僮隶之属。”《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滕大尹 写个照帖,给与 善述 为照,就将这房家人判与 善述 母子。” 巴金 《家》十五:“此外,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都是在这个家里做了十年以上的‘老家人’。”
(4).指部属。《三国演义》第五三回:“众官皆告曰:‘先斩家人,於军不利。’ 金旋 乃喝退 巩志 ,自率出兵。”
(5).指妇女。《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曹衮 ﹞ 太和 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絍,习为家人之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6).《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下离上巽。内容是论治家之道。《易·家人》:“家人,利女贞。” 孔颖达 疏:“家人者,卦名也,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 ——《漢語大詞典》
夜夜 yè yè
每夜。例如:他和祖母夏天夜夜在这里纳凉;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例如:夜夜不得息。 ——《漢語大詞典》
又。例如:夜夜不得息。 ——《漢語大詞典》
卜 ( 蔔 ) bǔ/bo《國語辭典》
卜 [ bǔ ]
名- 古人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的行为。如:「占卜」、「龟卜」。
- 泛指一般预测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 掌管问卜之事的人。《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 古剧脚色名称。饰演老妇人,如今戏中的老旦。如:「卜儿」。《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五出》:「(末卜商量介)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卜商,清代有卜舜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灼龟占卦。《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
- 预料、事先推断。如:「未卜先知」、「胜败可卜」。《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 选择。如:「卜居」、「卜邻」。《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 ·陸遊〈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灯花(燈花)dēng huā
(1).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宋 苏轼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词:“灯花零落酒花穠,妙语一时飞动。” 巴金 《家》四:“灯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
(2).俗以灯花为吉兆。 唐 杜甫 《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緑正相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漢語大詞典》
(2).俗以灯花为吉兆。 唐 杜甫 《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緑正相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