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沉沙戟折怒涛秋,残垒苍苍战门休。

吴师道元代〕《赤壁图

沉沙戟折怒涛秋,残垒苍苍战门休。
风火吉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怒涛苍苍

沉 chén《國語辭典》

沉 [ chén ]

  1. 没入水中。如:「沉没」、「石沉大海」。《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2. 往下降落。如:「地基下沉」。宋·辛弃疾〈生查子·悠悠万世功〉词:「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3. 埋没、沦落。《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唐·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中迷鬼道乐,沉为下土民。」
  4. 使降下。如:「沉不住气」、「沉下脸来」。
  5. 迷恋、迷于所好。《书经·微子》:「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6. 潜藏、隐伏不外露。《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三国吴·韦昭·注:「沉,伏也。」《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沉迹中乡,飞名帝录。」
  1. 重。如:「这个担子好沉。」《红楼梦·第四○回》:「那刘老老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2. 深的。三国魏·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南朝宋·鲍照〈观漏赋〉:「注沉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
  3. 长久的。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1. 深、深切。如:「沉醉」、「沉睡」。《文选·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沙 shā/shà《國語辭典》

沙 [ shā ]

  1. 细碎的石粒。如:「风沙」、「泥沙」、「飞沙走石」。也称为「沙子」。
  2. 水边的土地。《诗经·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汉·毛亨·传:「沙,水旁也。」
  3. 细碎而呈颗粒状的东西。如:「豆沙」、「金沙」、「铁沙」。
  4. 姓。如宋代有沙世坚。
  1. 声音嘶哑。如:「沙哑」。《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汉·郑玄·注:「沙,澌也。」
  1. 瓜果过度成熟,使肉质松散而呈微粒。如:「沙瓤的西瓜。」
  2. 粗糙呈颗粒状的。如:「沙纸」。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
  1. 语尾助词。同「唦 」。相当于「啊」。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个小名儿沙,他怎肯误入桃源?」
戟 jǐ《國語辭典》

戟 [ jǐ ]

  1. 武器名。戈和矛的合体,兼有勾、啄、撞、刺四种功能。装于木柄或竹柄上。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南北朝后渐被枪取代,转而为仪仗、卫门的器物。《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折 zhē/zhé/shé《國語辭典》

折 [ zhé ]

  1. 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 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 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 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 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 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 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 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 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 量詞:➊ ​ 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➋ ​ 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 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 [ zhē ]

  1. 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折返」。
  2. 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 [ shé ]

  1. 斷。如:「棍子折了!」
  2. 虧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怒涛(怒濤)nù tāo
汹涌的波涛。 唐 杜甫 《忆昔行》:“忆昔北寻有小洞,洪河怒涛过轻舸。”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繫 大江 心。” 明 张煌言 《入武林》诗:“他日素车东 浙 路,怒涛岂必属 鴟夷 ?” 庐隐 《海滨故人》一:“ 莲裳 、 玲玉 、 云青 站在海边听怒涛狂歌,看碧波闪映。”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垒 ( 壘 ) lěi
垒 [ lěi ]
  1. 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堡~。营~。对~。
  2. 砌:~墙。
苍苍(蒼蒼)cāng cāng
(1).深青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史记·天官书》:“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色苍苍有光。” 宋 苏轼 《留题仙都观》诗:“山前 江 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这碧绿苍苍的 伊犁河 水呀,到了阳春时节你也会飘浮着 乌孙山 的花瓣、荡漾着 乌孙山 的芳香吧。”
(2).指天。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唐 李白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 玉皇 。”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告苍苍,愿他筹添海屋,福祉似川长。”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二章:“然吾今生虽抱百忧,又奚可申诉於婴婴婉婉者之前?唯苍苍者知吾心事耳。”
(3).茂盛;众多。《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毛 传:“苍苍,盛也。”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之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鬱苍苍。”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
(4).灰白色。《北齐书·卢文伟传》:“ 询祖 初闻此言,实怀恐惧,见丈人苍苍在鬢,差以自安。”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鬢苍苍十指黑。”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四家邻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5).茫无边际。《淮南子·俶真训》:“浑浑苍苍,纯朴未散。” 五代 齐己 《送人润州寻兄弟》诗:“閒游登 北固 ,东望海苍苍。” 明 沈采 《千金记·解散》:“俺只见四野苍苍,又只见银河朗朗,当此景教人真可伤。” 杨朔 《海天苍苍》:“﹝他﹞向着海天苍苍的深处远航而去。”
(6).迷茫。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雾笼笼而带树,月苍苍而架林。” 唐 韦应物 《登乐游庙》诗:“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 明 何景明 《与贾郡博宿夜话》诗:“苍苍季冬夕,悄悄昆虫闭。”  ——《漢語大詞典》
战 ( 戰 ) zhàn
战 [ zhàn ]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
  3. 发抖:~抖。寒~。胆~心惊。
  4. 姓。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3. 途径,诀窍:~径。~道儿。
  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7. 量词:一~大炮。
  8. 姓。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