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突如沤点圆,怒作汤鼎沸。

古春兰公明代〕《靖安八咏

陈桧昔闻后庭花,今见祯明桧。
双剑列雌雄,每与风雨会。
艮岳莫可移,夜挟惊霆坏。
至今左纽枝,老气发光彩。
鰕子禅长怀鰕子俨,有如《法华》言。
混凡人莫识,应供入胥村。
斗鰕示神变,生死同一源。
影堂见遗像,稽首重玄门。
沪渎垒内史晋袁松,为国作藩屏。
孤忠御强寇,不得全首领。
沪渎春草平,血青土花冷。
水仙葬重渊,天诛付辛景。
绿云洞清风满壶天,绿云迷洞户。
竹日满帘秋,松涛四檐雨。
闲花落无声,幽禽时自语。
山中古秦民,不知今典午。
赤乌碑紫髯奋江左,建业开宏图。
赤髭入吴会,重玄启浮屠。
鼎足久矣折,石年犹赤乌。
雄文没渊底,照耀骊龙珠。
讲经台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
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
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涌
泉神僧卓金锡,抚掌涌泉地。
突如沤点圆,怒作汤鼎沸。
初疑蚌蛤胎,吐出蛟人泪。
陆羽或可招,裹茶试清味。
芦子渡我行芦子渡,西风寒日斜。
海城有遗堞,黄芦吹白花。
征鸿下荒渚,野鸟依晴沙。
逐彼天风去,一苇登海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如沤鼎沸

突 tū《國語辭典》

突 [ tú ]

  1. 凸起、高出周围。如:「突起」、「突出」。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一》:「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
  2. 猛冲、冲撞。如:「突围」。《文选·班固·西都赋》:「穷虎奔突,狂兕触蹷。」《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遭汉中微,盗贼奔突。」
  3. 触犯、冒犯。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冒突天颜。」
  4. 穿通、攻破。《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
  1. 烟囱。如:「烟突」、「曲突徙薪」。元·卢琦〈渔樵共话图〉诗:「我渴鱼可羹,尔归突未烟。」
  1. 忽然、猝然。如:「突飞猛进」、「突如其来」。《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蕃时年七十,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如沤(如沤)
本草纲目鸥者浮水上轻漾如沤  ——《韵府拾遗 尤韵》
点 ( 點 ) diǎn
点 [ diǎn ]
  1.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滴。斑~。~子(➊液体的小滴,如“水~~”;➋小的痕迹,如“油~~”;➌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➍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➎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地方,如“话没有说到~~上”)。
  2. 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
  3. 数学上表示小数部分开始的符号(.),称“小数点”,如“231.4”。
  4. 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两三~雨。几~泪水。
  5. 一定的位置或限度:地~。起~。极~。居民~。
  6. 项,部分,方面:优~。要~。特~。
  7. 汉字笔形之一(丶):~画。三~水。
  8. 加上点子,引申为修饰:标~。评~。~缀。画龙~睛。
  9. 使一点一滴地落下或发出:~种。~射(自动武器有间歇的射击)。~眼药。
  10. 一落一起或一触即离的动作:~头。~穴。
  11. 引火:~火(亦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
  12. 查对:~数。~名。~卯(旧时称官衙、军伍卯时开始办公、操练,官员查点人数)。
  13. 指定,选派:~菜。~将(jiàng )。听众~播。
  14. 指示,启发:指~。~拨。
  15. 计时的单位:更~(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三更三~。钟~。
  16. 污:~污。~辱(使受污辱)。
  17. 指正餐以外的暂时充饥,亦指糕饼一类的食物:~心(“”读轻声)。~补(吃少量的食品解饿。“”读轻声)。
  18. 同“踮”。
圆 ( 圓 ) yuán
圆 [ yuán ]
  1. 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形。~圈。~周。~锥。~柱。
  2. 完备,周全:~满。~全。
  3. 使之周全:自~其说。~谎。~场。
  4. 占梦以决吉凶:~梦。
  5. 宛转,滑利:~滑。~润。
  6. 运转无碍:~熟。~通。
  7. 货币单位。亦作“”。
  8. 姓。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汤 ( 湯 ) tāng/shāng
汤 [ tāng ]
  1. 热水:~雪。赴~蹈火。扬~止沸。
  2.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3.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菜~。清~。
  4.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泉(温泉)。~山(在中国北京市)。
  5. 中药的剂型:~剂。~药。
  6. 姓。
汤 [ shāng ]
  1. 〔~~〕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浩浩~~”。
鼎沸 dǐng fèi
(1).水涌流翻腾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吕向 注:“‘漂疾’已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皃。”《文选·曹植〈七启〉》:“於是盛以翠樽,酌以彫觴,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善 注引《释名》:“酒有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 宋 杨万里 《浮石清晓放船遇雨》诗:“秋江得雨茶鼎沸,怒点打篷荷叶鸣。”
(2).比喻形势纷扰动乱。《汉书·霍光传》:“今羣下鼎沸,社稷将倾。”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及 安禄山 之乱,华夏鼎沸。” 李兆麟 《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
(3).形容喧闹、嘈杂。《文选·左思〈蜀都赋〉》:“諠譁鼎沸,则哤聒宇宙。” 李周翰 注:“諠譁之声,如鼎之沸乱聒於天地也。” 宋 范成大 《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幸亏 马慕韩 走到话筒前面,宣布大会开始。鼎沸的人声逐渐低沉下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