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不见怜秋月,化作朝云暮雨台。
秋江月月在,秋江如可掇。
秦时曾照玉龙堆,汉世常穿金凤阙。
凤阙清辉映画楼,风生洲渚锦帆秋。
白云一去迷前浦,江水东回逐月流。
月光一何皎,客愁一何悄。
玉盘灭没波盈盈,彩袖飘摇苏小小。
扬子江头见月光,华堂宝烛夺辉煌。
鱼龙寂寞金波冷,乌鹊依微玉树凉。
濯濯芙蓉双蒂断,怯怯鸳鸯比翼狂。
比翼鸳鸯自成匹,独眠孤妇不胜泣。
春去秋来恨几时,月圆月缺嗟何及。
锦帐萧条可奈秋,惜芳人倚木兰舟。
金闺草阁还同照,纨扇蛾眉一样愁。
几度霜寒听暮笳,况堪羌笛《落梅花》。
江城大地三千里,江月斜悬四五家。
良人几戍交河北,妾梦空惊海上槎。
海上槎,叹秋月。
任尔团团比玉容,胡不双双对玄发?千门万户竟能为,七
宝三窟望空绝。
姮娥既老不嫁人,吴公持斧何时歇?徒有无情桂树香,不
见多心连理结。
以兹感叹减朱妍,谁分轻鬟衬绕蝉。
翡翠楼前钩独上,珊瑚案上镜虚悬。
拚无药物能奔托,拚无服食可神仙。
东家流水西家挹,南陌栽花北陌搴。
晓漏铜楼鸡欲歇,此时不见秋江月。
秋江月落影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人生百年难百岁,何处双心共一心。
双心双意徒为尔,愿逐流光赴蒙汜。
蒙汜虽沉犹有回,独无故人可重来。
思君不见怜秋月,化作朝云暮雨台。
秦时曾照玉龙堆,汉世常穿金凤阙。
凤阙清辉映画楼,风生洲渚锦帆秋。
白云一去迷前浦,江水东回逐月流。
月光一何皎,客愁一何悄。
玉盘灭没波盈盈,彩袖飘摇苏小小。
扬子江头见月光,华堂宝烛夺辉煌。
鱼龙寂寞金波冷,乌鹊依微玉树凉。
濯濯芙蓉双蒂断,怯怯鸳鸯比翼狂。
比翼鸳鸯自成匹,独眠孤妇不胜泣。
春去秋来恨几时,月圆月缺嗟何及。
锦帐萧条可奈秋,惜芳人倚木兰舟。
金闺草阁还同照,纨扇蛾眉一样愁。
几度霜寒听暮笳,况堪羌笛《落梅花》。
江城大地三千里,江月斜悬四五家。
良人几戍交河北,妾梦空惊海上槎。
海上槎,叹秋月。
任尔团团比玉容,胡不双双对玄发?千门万户竟能为,七
宝三窟望空绝。
姮娥既老不嫁人,吴公持斧何时歇?徒有无情桂树香,不
见多心连理结。
以兹感叹减朱妍,谁分轻鬟衬绕蝉。
翡翠楼前钩独上,珊瑚案上镜虚悬。
拚无药物能奔托,拚无服食可神仙。
东家流水西家挹,南陌栽花北陌搴。
晓漏铜楼鸡欲歇,此时不见秋江月。
秋江月落影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人生百年难百岁,何处双心共一心。
双心双意徒为尔,愿逐流光赴蒙汜。
蒙汜虽沉犹有回,独无故人可重来。
思君不见怜秋月,化作朝云暮雨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秋月 qiū yuè
(1).秋夜的月亮。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唐 杜甫 《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清 陆圻 《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
(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 裕 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观涛,与 京口 对岸, 江 之壮阔处也。” ——《漢語大詞典》
(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 裕 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观涛,与 京口 对岸, 江 之壮阔处也。” ——《漢語大詞典》
化作 huà zuò
(1).化育生成。《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自拜上帝之后,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
(2).变成。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庐陵 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不与众鸟相厠。俗云是古之木客花化作。”《西游记》第十五回:“却才是 金头揭諦 请了菩萨来,把那涧里龙化作我们的白马。” 鲁迅 《野草·雪》:“寒夜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漢語大詞典》
(2).变成。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庐陵 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不与众鸟相厠。俗云是古之木客花化作。”《西游记》第十五回:“却才是 金头揭諦 请了菩萨来,把那涧里龙化作我们的白马。” 鲁迅 《野草·雪》:“寒夜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漢語大詞典》
朝云(朝雲)zhāo yún
(1). 巫山 神女名。 战国 时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梦幸 巫山 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 元稹 《白衣裳》诗:“閒倚幈风笑 周昉 ,枉抛心力画 朝云 。”参见“ 朝云暮雨 ”。
(2).人名。 北魏 河间王 元琛 之婢。 唐 朱揆 《钗小志·善吹箎》:“ 河间王 侍儿 朝云 ,善吹箎,诸 羌 叛,王令 朝云 假为老嫗吹箎, 羌 皆流涕復降,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嫗吹箎。’”
(3).人名。 宋 苏轼 之妾。本为 钱塘 妓,姓 王 , 苏轼 官 钱塘 时纳为妾。初不识字,后从 轼 学书,并略通佛理。 轼 贬官 惠州 ,数妾散去,独 朝云 相随。 清 陈维嵩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词:“每遣 白公 留 阿素 ,却教 坡老 买 朝云 。”参阅 宋 苏轼 《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引》。
(4).早晨之云。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漢語大詞典》
(2).人名。 北魏 河间王 元琛 之婢。 唐 朱揆 《钗小志·善吹箎》:“ 河间王 侍儿 朝云 ,善吹箎,诸 羌 叛,王令 朝云 假为老嫗吹箎, 羌 皆流涕復降,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嫗吹箎。’”
(3).人名。 宋 苏轼 之妾。本为 钱塘 妓,姓 王 , 苏轼 官 钱塘 时纳为妾。初不识字,后从 轼 学书,并略通佛理。 轼 贬官 惠州 ,数妾散去,独 朝云 相随。 清 陈维嵩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词:“每遣 白公 留 阿素 ,却教 坡老 买 朝云 。”参阅 宋 苏轼 《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引》。
(4).早晨之云。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漢語大詞典》
暮雨 mù yǔ
傍晚的雨。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暮雨要来,带着愁容的云片,急急飞避。” ——《漢語大詞典》
台 ( 檯 臺 颱 ) tái/tāi《國語辭典》
台 [ tāi ]
-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
台 [ yí ]
動- 喜悅。《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通「怡」。
- 我。古人稱自己為「台」。《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 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後漢書·四○·班彪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 姓。如明代有台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