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阎士子纳银钱,村庄妇女投簪珥。
飞云渡口西风急,津吏停桡刺船立。
始阳公子方垂髫,掩抑依依向余泣。
为言阿父守南康,双旌五马烂生光。
宁知廉吏反成罪,诸孤藐尔身凄凉。
父昔驱车到公府,蒿目日询民疾苦。
化行远迩期月间,不图遽坐中官祸。
中官榷税来江州,讥征会敛深诛求。
大旗卓天天为愁,峨舰压江江不流。
长江日高一丈五,传呼奏乐频挝鼓。
于阗宝带刻麒麟,大内金牌画飞虎。
秃袖监奴紫绣衣,锐头恶少青丝组。
长官俯首不敢言,何况区区商与贾。
左右烂用水衡钱,夜椎肥牛朝击鲜。
张弓挟弹仰天射,鸟飞不近浔阳天。
游徼关头弛巡逻,忽传商客偷关过。
驾风远逐到南康,中流鞬断官船破。
十人失水九人堕,飞涛适值长鲸饿。
水中叫援呼州民,州民举酒翻相贺。
貂珰见说生狂嗔,自谓奉书因国课。
玺书统辖及守臣,有事守臣当我佐。
州民袖手谁使然?民之凶犷谁之故?父谓尔珰勿怒嗔,尔
曹腰领无容剉。
关津有地税有经,越境犹然黩泉货。
而曹之死天死之,岂得吾民有连坐。
貂珰捶床怒不止,谤牍蜚诬抗明旨。
御批缇骑出燕京,槛车夜达南康城。
南康城外合城内,江水汤汤流哭声。
锦衣索钱动盈万,橐垂何以供充盈。
母怜此别异南北,誓愿相随同死生。
父云一身尚难保,岂能携汝增伶俜。
夜阑掩泣已憔悴,阿父据床方假寐。
烛辉无焰雨涔涔,阿母遂作无聊计。
开奁试检约指环,挑灯更拾流银髻。
半生椎发羞艳妆,贫女从来少珠翠。
离娄结束留枕函,与君稍佐长途费。
床前再拜相决绝,念妾笄年同结发。
只言偕老共苦辛,何期中道生离别。
台前古镜名盘龙,光与阴精应圆缺。
茱萸绣带拂清辉,琉璃错匣妆明月。
更有宝剑名纯钩,龙藻龟文炯明灭。
寒光历落粲星辰,白虬纠结流霜雪。
愿得周防君子身,要见时危秉风节。
袖有一双七宝囊,低垂四角同心结。
愿言分赠两侍儿,芗泽芳情未消歇。
女儿未长儿尚孩,抚养宜均理无别。
桁上犹存蛱蝶裙,箧中尚有鸦头袜。
君今远道勉加餐,莫因死者生摧折。
生者不愧死有知,岂羡两身同一穴。
叮咛告父父岂知,梦里微闻语声咽。
小儿抱颈女牵衣,絮泣渐低灯渐灭。
平明呼母唯空床,宁知阿母悬高梁。
阿父见母死,抆血裂中肠。
儿女见母死,恨不从母亡。
阖城闻母死,擗踊咸如狂。
中有但夫人,八十鬓发霜。
开我东阁厢,着我素罗裳。
仓皇备牲醴,命仆舁黄肠。
亲为视殓含,三绕母尸傍。
抗声恸为绝,阴霾四塞天无光。
锦衣敦迫难久俟,薄俸那能具行李。
父老吞声为醵金,商略通衢置方匦。
闾阎士子纳银钱,村庄妇女投簪珥。
三日得环三百余,空城大小随行车。
呼天远彻一千里,道傍闻者咸嗟吁。
天王明圣臣当戮,诏发秋曹先系狱。
中山未白乐羊书,秦庭岂少包胥哭。
一物终回造化仁,六幽竟藉阳光烛。
不分生还见故乡,惊看儿女错成行。
短衫紫凤半零落,小子呼爷能绕床。
夜阑秉烛独疑梦,悲喜交并转沉痛。
几回呼母闻不闻,呕血抚棺惟一恸。
孤臣九死轻一毛,天心未寤生何聊。
愁闻税监益骄盗,豺狼满道人萧条。
每当素食渐无补,风霜只益臣心苦。
愿逐龙逢地下游,圣意中回臣得所。
一朝卧病绝复苏,之死犹呼臣有负。
我闻此语空咿忧,古来酿祸宁无由。
未论远鉴汉唐事,得不哀痛汪王刘。
忆昔肃皇兴楚澨,启沃君臣同一辙。
刑馀只合供扫除,岂得预参藩镇列。
江南安枕七十年,忍见今时更骚屑。
吴公吴公君莫悲,臣能尽忠妻尽节。
千秋正气塞乾坤,为雷为霆有余烈。
忠魂傥拜永陵云,应抱遗弓泪成血。
始阳公子方垂髫,掩抑依依向余泣。
为言阿父守南康,双旌五马烂生光。
宁知廉吏反成罪,诸孤藐尔身凄凉。
父昔驱车到公府,蒿目日询民疾苦。
化行远迩期月间,不图遽坐中官祸。
中官榷税来江州,讥征会敛深诛求。
大旗卓天天为愁,峨舰压江江不流。
长江日高一丈五,传呼奏乐频挝鼓。
于阗宝带刻麒麟,大内金牌画飞虎。
秃袖监奴紫绣衣,锐头恶少青丝组。
长官俯首不敢言,何况区区商与贾。
左右烂用水衡钱,夜椎肥牛朝击鲜。
张弓挟弹仰天射,鸟飞不近浔阳天。
游徼关头弛巡逻,忽传商客偷关过。
驾风远逐到南康,中流鞬断官船破。
十人失水九人堕,飞涛适值长鲸饿。
水中叫援呼州民,州民举酒翻相贺。
貂珰见说生狂嗔,自谓奉书因国课。
玺书统辖及守臣,有事守臣当我佐。
州民袖手谁使然?民之凶犷谁之故?父谓尔珰勿怒嗔,尔
曹腰领无容剉。
关津有地税有经,越境犹然黩泉货。
而曹之死天死之,岂得吾民有连坐。
貂珰捶床怒不止,谤牍蜚诬抗明旨。
御批缇骑出燕京,槛车夜达南康城。
南康城外合城内,江水汤汤流哭声。
锦衣索钱动盈万,橐垂何以供充盈。
母怜此别异南北,誓愿相随同死生。
父云一身尚难保,岂能携汝增伶俜。
夜阑掩泣已憔悴,阿父据床方假寐。
烛辉无焰雨涔涔,阿母遂作无聊计。
开奁试检约指环,挑灯更拾流银髻。
半生椎发羞艳妆,贫女从来少珠翠。
离娄结束留枕函,与君稍佐长途费。
床前再拜相决绝,念妾笄年同结发。
只言偕老共苦辛,何期中道生离别。
台前古镜名盘龙,光与阴精应圆缺。
茱萸绣带拂清辉,琉璃错匣妆明月。
更有宝剑名纯钩,龙藻龟文炯明灭。
寒光历落粲星辰,白虬纠结流霜雪。
愿得周防君子身,要见时危秉风节。
袖有一双七宝囊,低垂四角同心结。
愿言分赠两侍儿,芗泽芳情未消歇。
女儿未长儿尚孩,抚养宜均理无别。
桁上犹存蛱蝶裙,箧中尚有鸦头袜。
君今远道勉加餐,莫因死者生摧折。
生者不愧死有知,岂羡两身同一穴。
叮咛告父父岂知,梦里微闻语声咽。
小儿抱颈女牵衣,絮泣渐低灯渐灭。
平明呼母唯空床,宁知阿母悬高梁。
阿父见母死,抆血裂中肠。
儿女见母死,恨不从母亡。
阖城闻母死,擗踊咸如狂。
中有但夫人,八十鬓发霜。
开我东阁厢,着我素罗裳。
仓皇备牲醴,命仆舁黄肠。
亲为视殓含,三绕母尸傍。
抗声恸为绝,阴霾四塞天无光。
锦衣敦迫难久俟,薄俸那能具行李。
父老吞声为醵金,商略通衢置方匦。
闾阎士子纳银钱,村庄妇女投簪珥。
三日得环三百余,空城大小随行车。
呼天远彻一千里,道傍闻者咸嗟吁。
天王明圣臣当戮,诏发秋曹先系狱。
中山未白乐羊书,秦庭岂少包胥哭。
一物终回造化仁,六幽竟藉阳光烛。
不分生还见故乡,惊看儿女错成行。
短衫紫凤半零落,小子呼爷能绕床。
夜阑秉烛独疑梦,悲喜交并转沉痛。
几回呼母闻不闻,呕血抚棺惟一恸。
孤臣九死轻一毛,天心未寤生何聊。
愁闻税监益骄盗,豺狼满道人萧条。
每当素食渐无补,风霜只益臣心苦。
愿逐龙逢地下游,圣意中回臣得所。
一朝卧病绝复苏,之死犹呼臣有负。
我闻此语空咿忧,古来酿祸宁无由。
未论远鉴汉唐事,得不哀痛汪王刘。
忆昔肃皇兴楚澨,启沃君臣同一辙。
刑馀只合供扫除,岂得预参藩镇列。
江南安枕七十年,忍见今时更骚屑。
吴公吴公君莫悲,臣能尽忠妻尽节。
千秋正气塞乾坤,为雷为霆有余烈。
忠魂傥拜永陵云,应抱遗弓泪成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闾阎(閭閻)lǘ yán
(1).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史记·平準书》:“守閭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诗:“岸没閭阎少,滩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以臣所见,閭阎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贵,小民奔走拮据,艰於生计。”
(2).泛指民间。《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 甘茂 起 下蔡 閭阎,显名诸侯,重彊 齐 楚 。”《梁书·处士传·何胤》:“顷者学业沦废,儒术将尽,閭阎搢绅,尠闻好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五:“皆言衣食于官久,不愿为农,又皆习弓刀,一旦散之閭阎,必皆为盗贼。” 章炳麟 《驳建立孔教议》:“未尝普施閭阎,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记·李斯列传论》:“ 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 。” 唐 刘禹锡 《同州谢上表》:“閭阎凋瘵,远近共知。” 孙中山 《军政府宣言》:“以卫国保种自任,战士不爱其命,闾阎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民间。《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 甘茂 起 下蔡 閭阎,显名诸侯,重彊 齐 楚 。”《梁书·处士传·何胤》:“顷者学业沦废,儒术将尽,閭阎搢绅,尠闻好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五:“皆言衣食于官久,不愿为农,又皆习弓刀,一旦散之閭阎,必皆为盗贼。” 章炳麟 《驳建立孔教议》:“未尝普施閭阎,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记·李斯列传论》:“ 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 。” 唐 刘禹锡 《同州谢上表》:“閭阎凋瘵,远近共知。” 孙中山 《军政府宣言》:“以卫国保种自任,战士不爱其命,闾阎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 ——《漢語大詞典》
士子 shì zǐ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文选·沈约〈恩倖传论〉》:“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復赖此。’” ——《漢語大詞典》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文选·沈约〈恩倖传论〉》:“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復赖此。’” ——《漢語大詞典》
纳 ( 納 ) nà
纳 [ nà ]
-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
- 接受:采~。笑~。~谏。
- 享受:~福。~凉。
- 缴付:~税。
-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
- 姓。
银钱(銀錢)yín qián
(1).银质钱币。《后汉书·西域传·大秦》:“ 大秦国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 打箭炉 以西则行 西藏 银钱,重一钱五分者每六元易一两。”
(2).泛指钱财。 沈从文 《阿金》:“他预备的是用值得六只牯牛的银钱,换一个身体肥胖胖白蒙蒙的,年纪二十二岁的妇人。” 洪深 《赵阎王》第一节第一幕:“提出一个衣包,一顿撕扯开了,可是衣服之外,别无银钱。”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钱财。 沈从文 《阿金》:“他预备的是用值得六只牯牛的银钱,换一个身体肥胖胖白蒙蒙的,年纪二十二岁的妇人。” 洪深 《赵阎王》第一节第一幕:“提出一个衣包,一顿撕扯开了,可是衣服之外,别无银钱。” ——《漢語大詞典》
村庄(村莊)cūn zhuāng
乡民聚居之处。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之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红楼梦》第三九回:“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鲁迅 《呐喊·社戏》:“ 赵庄 是离 平桥村 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漢語大詞典》
妇女(婦女)fù nǚ
成年女子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今入 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唐 杜甫 《三绝句》之三:“闻道杀人 汉水 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六日》:“妇女多於是日沐髮,谓沐之不腻不垢。” 孙犁 《风云初记》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漢語大詞典》
投簪 tóu zān
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晋 陆机 《应嘉赋》:“苟形骸之可忘,岂投簪其必谷。”《云笈七籤》卷一○七:“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二子之名既就,一生之愿已酬,当投簪海岸,驾橇山林。” 清 金农 《题青林沟所居》诗:“尘坌炎光昼已空,投簪久羡濯缨翁。” ——《漢語大詞典》
珥 ěr《國語辭典》
珥 [ ěr ]
名- 用珠玉作成的耳环。《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晋·张华〈轻薄篇〉:「簪珥咸堕落,冠冕皆倾邪。」
- 剑柄上突出似两耳的部分。《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 日、月周围的光晕。《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隋书·卷二一·天文志下》:「月晕有两珥,白虹贯之。」
- 插、戴。《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
- 吐。《淮南子·天文》:「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
- 古代狩猎时依割取兽耳的数目呈报功绩。《周礼·地官·山虞》:「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通「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