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言我即借刀观,龙气荧荧横玉鞍。

刘黄裳明代〕《赠邺下王大刀挥使维藩歌

车骑关头石片片,回风卷地击人面。
不平之色我自知,一生空读英雄传。
马挝睚眦壮气销,路逢男子囊大刀。
仓卒之间动人目,已见杀气千尺高。
银碗头盔两马驮,熊腰稳坐白鼻骡。
飞英飒飒紫须短,高准棱棱赤星满。
大白翎饬箭尾长,双鞬绣插兰觔挽。
不言我即借刀观,龙气荧荧横玉鞍。
丈五金环入手滑,斜势入海上弦月。
光铓澹澹照见人,健卒几头背迟发。
我为据鞍一问之,旋近马首前致辞。
义概谦恭道名字,自言邺下材官儿。
十五学刀向侠场,劈山断牛刀不伤。
二十比试任父职,趋役军府空仓徨。
茸茸此生二十五,功名不建黄龙府。
今年抚台檄点兵,两班皆作防秋行。
主将给我兵三千,今往密云前备边。
我闻此语长叹息,下马殷勤如故识。
细观非但骁猛人,雅毅深沉具胆力。
庙堂握算计太疏,开府畴边谋叵测。
古来此辈称神物,百万之中不一得。
何有天将不知御,远戍渔阳从此去。
草中猫虎俱不分,亦复排边同一处。
王郎王郎莫泪潸,我亦南归尔度关。
倾盖意气竭漳水,平生交结轻泰山。
各把猿肱意更亲,早晚自爱英雄身。
云龙风虎知有会,丹青图画红麒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言龙气荧荧横玉

不言 bù yán
(1).不说。《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管子·心术上》:“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南史·王俭传》:“所以得厝私怀,实由禀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1.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2.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3.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4.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5.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6.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1.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刀 dāo《國語辭典》

刀 [ dāo ]

  1. 武器名。一种用来砍杀,颇具杀伤力的兵器。如:「大刀」、「宝刀」、「军刀」、「武士刀」。
  2. 切、削、剪、刻、割、斩的工具。多以钢铁制成。如:「菜刀」、「铡刀」、「剪刀」、「镰刀」、「雕刻刀」。
  3. 古代的钱币。外形如刀。《史记·卷三○·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4. 量词:➊ ​ 计算切割次数的单位。如:「老屠户在那块猪肉上划了几刀。」➋ ​ 计算纸张的单位。一百张为一刀。如:「一刀稿纸」。
  5. 姓。如明代有刀干孟。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1.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观 [ guàn ]
  1.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台~。
  4. 姓。
龙气(龍氣)lóng qì
(1).龙脑香的香气。 唐 温庭筠 《阳春曲》:“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 凝暉阁 。” 顾嗣立 补注:“ 徐 注:《梁四公记》:西海出龙脑香。”
(2).《易·乾》:“云从龙。”后因称云雾为“龙气”。 元 张翥 《分题送京兆赵耕师尹之临安路帅府照磨得通海湖》诗:“雨归龙气溼,晴浴鹤媒骄。” 元 顾瑛 《芝云堂以风林纤月落分韵得纤字》:“龙气当天河皷溼,翠痕浮树月钩纤。”
(3).指帝王之气。《旧唐书·玄宗纪上》:“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顷餘,望气者以为龙气。” 明 徐渭 《亚夫墓》诗:“王者从来云不死,共疑隆準及重瞳。已占龙气成天子,却幸 鸿门 败乃公。”参见“ 龙虎气 ”。  ——《漢語大詞典》
荧荧(熒熒)yíng yíng
(1).小火。《六韬·守土》:“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宋 司马光 《进五规状》:“燎原之火,生於荧荧。” 方薰 《山静居诗话》十三引 清 王曾祥 《患疥》诗:“涓涓寧无虞,荧荧固可畏。”
(2).光闪烁貌。 汉 秦嘉 《赠妇诗》:“飘飘帷帐,荧荧华烛。”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之一:“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元 吴师道 《桐庐夜泊》诗:“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柯灵 《香雪海·红》:“不巧那一晚碰上城里断电,但街头依旧是满眼荧荧的灯火。”
(3).光艳貌。《文选·宋玉〈高唐赋〉》:“玄木冬荣,煌煌荧荧。” 李善 注:“煌煌荧荧,草木花光也。”《史记·赵世家》:“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八:“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十二:“荧荧桃李颜,华早仍先凋。”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荧荧陂上麦,青青畦间蔬。”  ——《漢語大詞典》
横玉 héng yù
指笛子。玉,玉笛。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金 段克己 《中秋》诗之一:“随意倾银谋胜赏,谁家横玉调新愁。” 明 高启 《茆翁画双竹》诗:“应缘 茆叟 吹横玉,唤得双飞碧凤来。”  ——《漢語大詞典》
鞍 ān《國語辭典》

鞍 [ ān ]

  1. 马背上的骑垫。即马鞍。《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2. 地名。春秋时齐地,故址约今之山东省济南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