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鸣琴提壶变习俗,疮痍疾困从兹痊。

陆之裘明代〕《庚子纪事

南沙顽夫不满千,恃险攫货争鱼盐。
椎牛杀狗亦耕种,黄芦白苇波连天。
海滨耆豪利兼取,逞技献谋官府前。
喜功忧变守臣职,抚召不听心烦煎。
兵舟阅送文武吏,炎秋直薄南沙边。
诸军相猜不相协,遇贼出斗戈矛捐。
披帆击鼓各归县,腾讹道路欢相传。
谁为赝书揭都市,台司受诬盗亦冤。
南畿咫尺路非邈,惜无一人能照奸。
称王命将何等语,凤楼疏入惊云旃。
重华震怒遣使者,械系失事诸官员。
红颜白发哭相送,秋风泪滋西郭阡。
夏曹荐出总兵者,幕府聊分边将权。
拥来邳儿半降盗,提兵过市同饥鸢。
群愚心知罪难免,始从华屋搜金钱。
璜泾市上换残衲,吴淞江头焚戍船。
阻拦朝防貔虎出,吹击夜恼蛟龙眠。
我师扬舲复停泊,欲出不出期频愆。
太仓孤城上官满,骑兵剑客相喧阗。
家家月黑宵鸣柝,巷巷风寒朝执鞭。
霜台按节问武帅,今日举事何迍邅。
群盗廿舟无带甲,官军百艘多控弦。
江郊犒师万石馈,州门赏士千金县。
戎衣战器等山积,嗟尔虎牙胡敢然。
夜分蓐食晓出海,贼舟一字遮津连。
将军拜呼驾五桨,颤夫感激争相先。
人生自古有天幸,巨海浪静如平川。
龙须火枪杂羽箭,腾烟迷目衣皆穿。
纷纷溺水急钩取,斩首二百班师还。
金珠衔舻喜夸捷,小教场中开舞筵。
将军怀家乞返辔,御史不从持益坚。
昨朝逋寇半犹在,巢穴未入功非全。
人奴诱贼杀酋长,牙旂夜报风翩翩。
宫祠刑尸若儿戏,刳剥淋漓谈笑间。
登□遍村昼纵火,老稚妇女残刀鋋。
官牌下令要生缚,十无三四随拘挛。
台司揭榜戒骄横,受降释枉哀危颠。
南军囊轻北军重,猎较岂是辕门偏。
捷书遥闻九重喜,玉旨急下飞华鞯。
守臣除罪各加俸,相国亦赐宫罗鲜。
鲸涛馀蛮窜绝域,愿还海县民同编。
移文此辈早投槊,沿江戍儿归扣舷。
儒臣只知赞画寄,殷勤屡乞刍荛言。
真情自来几人达,湖海只应惭昔贤。
三沙谁献暂安策,民开义塾军屯田。
鱼盐禁弛战斗息,坐令斥堠销烽烟。
村村鸡犬映花柳,婚嫁缔结朱陈缘。
鸣琴提壶变习俗,疮痍疾困从兹痊。
书生作赋纪平海,嘉靖时逢庚子年。
玉堂太史访边事,予词合入穹碑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鸣琴提壶变习疮痍疾困从兹

鸣琴(鳴琴)míng qín
(1).琴。《韩非子·说林下》:“ 文子 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远师 騶忌 鼓鸣琴,去和《南风》愜 舜 心。”
(2).弹琴。 唐 高适 《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 宓子 昔为政,鸣琴登此臺。” 唐 黄滔 《湘中赠张逸人》诗:“鸣琴坐见燕鸿没,曳履吟忘野逕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鸣琴堂上,将貽不治事之讥;投巫水中,必得擅杀人之罪。”
(3).《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唐 郎士元 《送长沙韦明府》诗:“遥知讼堂里,佳政在鸣琴。”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下官 封丘县 宰是也。才非雉锦,政忝鸣琴。”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製锦功偏著,鸣琴政自循。”  ——《漢語大詞典》
提壶(提壺)tí hú
亦作“ 提壶芦 ”。亦作“ 提胡芦 ”。 鸟名。即鹈鹕。 唐 刘禹锡 《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宋 欧阳修 《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六篇·啼鸟》:“提胡芦,提胡芦,尔莫劝翁沽美酒,公多金钱赐醇酎,名声压时为不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提壶叫,布穀喳。” 清 曹寅 《雨中李使君饷浙东薏苡酒戏成》诗之一:“一具春槽十斛珠,栗留枝上唤提壶。”  ——《漢語大詞典》
变习(变习)
吕氏春秋至圣变习移俗而莫知其所从  ——《韵府拾遗 缉韵》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1.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2.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3.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1.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2.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3.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疮痍(瘡痍)chuāng yí
(1).创伤。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陈书·世祖纪》:“讨 陈寳应 将士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并復其家。疮痍未瘳者,给其医药。” 清 黄遵宪 《降将军歌》:“岛中残卒皆疮痍,其餘鬼妻兵家儿。”
(2).比喻灾害困苦。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然其祸累世不復,疮痍至今未息。”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戒石铭》:“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润南行》诗:“ 燕然 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 清 孙枝蔚 《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时风,何让丰年金。疮痍徧宇宙,得酒忍独斟。”
(3).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4).指疮疡。《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疮痍,口气臭处,与人无亲,旷地狱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 张侯 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5).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 晋 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餘年,皆 光远 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
疾困 jí kùn
(1).指病势沉重。《管子·内业》:“忧鬱生疾,疾困乃死。”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散骑侍郎 王祐 疾困,与母辞诀。”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一:“疾困及暴卒者,往往旋求致仕。”
(2).疾苦,困苦。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 同治 初,臺諫多言釐捐之弊,朝廷亦悯小民之疾困,欲併局归州县。”  ——《漢語大詞典》
从兹(從兹)cóng zī
犹从此。 唐 杜甫 《为农》诗:“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自从 盘古 破鸿濛,开闢从兹清浊辨。” 清 孙枝蔚 《张孝子诗》:“乞棺殮主长哀号,从兹孝烈闻 通城 。”  ——《漢語大詞典》
痊 quán《國語辭典》

痊 [ quán ]

  1. 病除、康复。如:「痊愈」。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荅王卫军问〉:「譬如药验者疾易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