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氍毹遮火夜徵歌,不律吞虹朝选句。

马之骏明代〕《刘将军歌送勋甫帅师援辽

己未东天五星斗,辽海波腥土花臭。
时闻邻火泣黄昏,坐见狼烽欺白昼。
天子甘泉移日曛,金符十道飞纷纭。
山西燕颔自有种,邺下黄须故不群,南阳趣起刘将军。
将军昔罢楼烦戍,击鲜卧接糟床注。
氍毹遮火夜徵歌,不律吞虹朝选句。
瓜田自识故侯名,猎骑不干醉尉怒。
昨者对扬休命时,小人敢以有母辞。
解装尽供食客费,破产宁问家人饥。
良家六郡喜驰突,猛若怒彪健于鹘。
令严真可试宫姬,智捷何妨师厩卒。
将军许国惟一身,出则我后归吾亲。
炯炯血丹自知己,悠悠文墨夫何人。
是时火龙行空烧赤鳞,?金浴铁无纤尘。
匣中双钩萍叶紫,枪尖六月梨花新。
彼奴作逆将亡矣,今之汪夏裴闻喜,将军勉效西平子。
直须雪夜击鹜鹅,莫遣青天乱蜂蚁。
不见军需竭地征,中原鞭挞无停声。
援师南来更蹂践,儿啼女哭逃柴荆。
即兹人心厌戈戟,可知天意销欃枪。
嵒鹊衣冠万国会,麒麟图画千秋名。
酌君叵罗君起舞,《朱鹭》振振在铙鼓。
高歌飞作《出塞》曲,别泪弹为洗兵雨。
牙旗鹊印何可夸,莱衣要裂宫锦花。
归来长跽告寿母,如渑之水添流霞。
封侯岂必在年少,乌足羡哉邓中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氍毹徵歌不律

氍毹 qú shū
(1).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三辅黄图·未央宫》:“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 罽宾 氍毹。”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
(2).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 唐明皇 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鞋袜》:“使登歌舞之氍毹,则为走盘之珠。” 徐迟 《牡丹》:“﹝ 董瑶阶 ﹞到了红氍毹上,声嗓清脆,姿容秀丽,身轻如叶,举步若飞。”  ——《漢語大詞典》
遮 zhē《國語辭典》

遮 [ zhē ]

  1. 阻擋、攔阻。如:「遮擋」。《說文解字·辵部》:「遮,遏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
  2. 掩蓋、掩蔽。如:「遮蓋」、「遮掩」。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1. 此。宋·陸游〈點絳脣·采藥歸來〉詞:「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通「這」。

遮 [ zhě ]

  1. 北平方言。指掩飾、掩蓋。如:「遮羞」、「酸能遮鹹」。
  2. 北平方言。指搪塞。如:「找個藉口來遮一遮他,免得他吵鬧不休。」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1.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2.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3.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1.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2.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1.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徵歌
谓征招歌伎。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二:“选妓随雕輦,徵歌出洞房。”《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徵歌调《玉树》,閲舞按《梁州》。”《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当 元宗 天宝 改元以后……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漢語大詞典》
不律 bù lǜ
(1).不效法;不遵循。《荀子·非十二子》:“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
(2).不驯顺;不守法。《朱子语类》卷一三○:“ 东坡 如此做人,到少间便都排废了许多许多端人正士,却一齐引许多不律底人来,如 秦 黄 虽是向上,也只是不律。”《元史·来阿八赤传》:“有两卒自伤其手以示不可用, 阿八赤 檄枢密并行省奏闻,斩之以惩不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文翔》:“御史按 吴中 不律, 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数事,指斥颇多,竟为众所倾,謫 开平 数年,以宥还。”参见“不劣方头。”
(3).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郭璞 注:“ 蜀 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自序》:“予於有韵之语,初未能研其得失,諳其良楛,又乌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黄而阳秋哉?”  ——《漢語大詞典》
吞 tūn《國語辭典》

吞 [ tūn ]

  1. 不加以咀嚼就整个咽下去。如:「吞服药丸」、「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单道开传》:「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唐·杜甫〈渼陂行〉:「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2. 兼并、消灭。如:「侵吞」、「独吞」。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其后彊吞弱 大兼小,并为六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袁绍存日,常有吞辽东之心。」
  3. 包含、容纳。如:「气吞山河」。《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1. 姓。如汉代有吞景云。
虹 hóng《國語辭典》

虹 [ hóng ]

  1. 大气中的水滴经日光照射后,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光圈。出现在太阳的相对方向,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彩虹」。
  2. 比喻如虹式的长桥。唐·陆龟蒙〈和龚美咏皋桥〉诗:「横截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思五噫风。」
朝 zhāo/cháo《國語辭典》

朝 [ zhāo ]

  1. 早晨。如:「春朝」。《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2. 日、天。如:「有朝一日」、「成功在今朝」。《孟子·告子下》:「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1. 有活力的。如:「朝氣蓬勃」。

朝 [ cháo ]

  1. 古代見人皆稱「朝」。多用於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進見君長、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也稱為「朝」。《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
  2. 參拜神明。如:「朝聖」、「朝山」。《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
  3. 對、向。如:「朝東」、「朝前」。
  1. 舊時君王聽政、辦事的地方。如:「朝廷」。《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
  2. 某一世系帝王的統治時期,或某位君王的統治時期。如:「漢朝」、「唐朝」、「崇禎朝」。
  3. 姓。如隋代有朝景煥。
选 ( 選 ) xuǎn
选 [ xuǎn ]
  1. 挑拣,择:~择。~购。~辑(➊挑选并辑录;➋选辑成的书)。~拔。~用。~贤任能。
  2.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举。普~。
  3.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人~。
  4. 选辑成册的作品:文~。诗~。短篇小说~。
句 jù/gōu《國語辭典》

句 [ jù ]

  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能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的,称为「句」。如:「诗句」、「语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2.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3. 古代由下传话以告上的礼制。《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句 [ gòu ]

  1. 同「勾 」(二)​。

句 [ gōu ]

  1. 屈曲、弯曲。《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晋·傅玄〈鹰赋〉:「句爪县芒,足如枯荆。」
  2. 谦恭。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句,下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北周·卢辩·注:「句,以喻敬。」
  3. 搜捕、拘拿。如:「句魂」。
  1. 钩子。如:「钓句」。同「钩 」。
  2. 姓。如春秋时越王句践。
  1. 系绊、停滞。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