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书演九畴宣帝范,诗歌二雅正皇风。

茅大方明代〕《六月十六日端礼楼进讲奉教赋诗次缪纪善韵

百二山河重镇雄,金城环绕宛如龙。
南楼势插金冥表,东井光连紫极中。
书演九畴宣帝范,诗歌二雅正皇风。
儒臣进讲思陈戒,敢学扬雄赋汉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九畴诗歌二雅皇风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演 yǎn《國語辭典》

演 [ yǎn ]

  1. 当众公开表现技艺。如:「表演」、「扮演」。《红楼梦·第五四回》:「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
  2. 练习。如:「演练」。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强似你教幼女演裁缝,劝佳人学绣刺。」《水浒传·第七回》:「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
  3. 扩展、阐扬。《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 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
  4. 运算、推算。如:「演算」。《宋史·卷八二·律历志十五》:「必使气之与朔无毫发之差,始可演造新历。」
九畴(九疇)jiǔ chóu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 禹 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书·洪范》:“天乃锡 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 传:“天与 禹 , 洛 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马融 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 唐 张说之 《开元正历颂》:“龟易八封,龙书九畴。” 唐 张钦敬 《洛出书》诗:“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唐 王昌龄 《箜篌引》:“僕本 东山 为国忧, 明光殿 前论九畴。”  ——《漢語大詞典》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1.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2.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3.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4.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5.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1.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1.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范 ( 範 ) fàn《國語辭典》

范 [ fàn ]

  1. 法則。《爾雅·釋詁上》:「範,常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九·爾雅音義上》:「範,音犯。字或作范,同。」通「範」。
  2. 鑄造器物的模型。《荀子·彊國》:「刑范正,金錫美,工治巧,火齊得。」唐·楊倞·注:「刑、范,鑄劍規模之器也。」通「範」。
  3. 姓。如宋代有范仲淹。
诗歌(詩歌)shī gē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説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鐘石筦弦。”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漢語大詞典》
二雅 èr yǎ
(1).《诗经》《大雅》《小雅》的合称。 汉 班固 《幽通赋》:“盖惴惴之临深兮,乃二《雅》之所祗。” 唐 韩愈 《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至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非如《颂》诗,大率嘆美。”
(2).泛指诗作。 唐 许裳 《送刘校书游东鲁》诗:“内阁劳讎校,东邦忽纵游。才偏精二雅,分合遇诸侯。” 前蜀 贯休 《题弘式和尚院》诗:“二雅兼二密,愔愔祗自怡。”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皇风(皇風)huáng fēng
皇帝的教化。 汉 班固 《东都赋》:“覲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 晋 张协 《七命》:“盖有 晋 之融皇风也,金华启徵,大人有作。”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明 邵璨 《香囊记·授诏》:“凯旋重献中兴颂,遐荒大播皇风。” 清 唐孙华 《观宴高丽使臣》诗:“皇风畅洽覃寰宇,缀舞阶前列干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