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高亭暑夜景相和,凉月絺衣挂薜萝。

聂大年明代〕《夏日次侃禅师韵

高亭暑夜景相和,凉月絺衣挂薜萝。
杨柳风轻湖面阔,不知何处藕花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高亭暑夜景相凉月絺衣薜萝

高亭(高亭)
唐 元结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 半崖盘石径,高亭临极巅。  ——《骈字类编》
暑夜 shǔ yè
炎夏之夜。 唐 戴叔伦 《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诗:“暑夜宿城南,怀人梦不成。”  ——《漢語大詞典》
景相 jǐng xiāng
犹景象。《老残游记》第十回:“其实,月球并无分别,只是半个明,半个暗,盈亏圆缺,都是人眼睛现出来的景相,与月球毫不相干。”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凉月(涼月)liáng yuè
(1).秋月。 南朝 齐 谢朓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停琴佇凉月,灭烛听归鸿。”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二:“緑杨有意簷前舞,凉月多情海上来。” 清 纳兰性德 《河渎神》词:“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
(2).七月的异名。《事物异名录·岁时·七月》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兰秋、凉月。”  ——《漢語大詞典》
絺衣 chī yī
细葛布衣。《史记·五帝本纪》:“ 尧 乃赐 舜 絺衣,与琴,为筑仓廩,予牛羊。” 张守节 正义:“絺,勑迟反,细葛布衣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九:“絺衣掛萝薜,凉月白纷纷。”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赴试》:“残暑方归篋扇,新凉乍怯絺衣。”
周 代五冕服之一。饰以刺绣的贵族礼服。 清 凤韶 《凤氏经说·终南》:“孤卿三章者曰絺衣。絺,紩以为绣也。三章者,衣绣粉米,裳绣黼黻,衣裳皆绣,故曰絺衣。”  ——《漢語大詞典》
挂 ( 掛 ) guà《國語辭典》

挂 [ guà ]

  1. 區別、劃分。《說文解字·手部》:「挂,畫也。」清·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畫者,此等皆有分別畫出之意。」《淮南子·氾論》:「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
  2. 謀求。《莊子·漁父》:「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
  3. 懸吊。《文選·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挂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通「掛」。
  4. 登記。宋·蘇軾〈次韻范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詩〉:「上書挂名豈待我,獨立自可當雷霆。」
  5. 觸犯、違背。《文選·曹植·責躬詩》:「舉挂時網,動亂國經。」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青樓金蕊先以事挂法,一時交好,無能為之道地。」→「掛」的異體字(04216)​
薜萝(薜蘿)bì luó
(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唐 张乔 《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巖住,还应著薜萝。”
(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南朝 梁 吴均 《与顾章书》:“僕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唐 韩偓 《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謫去甘心隐薜萝。”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