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独 ( 獨 ) dú
独 [ dú ]
-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 老而无子:鳏寡孤~。
-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 〔~孤〕复姓。
- 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高城(高城)
唐 杜甫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骈字类编》
望远(望远)
三辅黄图长安有夜光宫望远宫 ——《分类字锦》
郊 jiāo《國語辭典》
郊 [ jiāo ]
名- 城市周围的地区。如:「市郊」、「荒郊野外」。《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唐·杜甫〈野望〉诗:「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 古代祭祀天地的典礼。《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 地名。春秋时晋国的属地。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虞乡县境。
雁飞(雁飞)
隋 李德林 从驾巡游诗 今随龙驾往,还属雁飞秋。
唐 王昌龄 太湖秋夕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唐 高适 酬陆少府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宋 陆游 秋思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骈字类编》
唐 王昌龄 太湖秋夕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唐 高适 酬陆少府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宋 陆游 秋思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骈字类编》
黄叶(黄葉)huáng yè
(1).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南朝 梁 丘迟 《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堦前网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诗:“ 燕支 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繫着青驄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