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庭充橘柚陈方物,歌听《巴渝》识土风。

苏伯衡明代〕《送蔡思贤参政使蜀

清晨旌节三川去,今日车书万国同。
燕饯都亭来诏使,停骖乡井访邻翁。
峰经回雁边声静,峡入啼猿树影空。
昭烈祠西诸葛庙,秦州城北隗嚣宫。
神交露立苍茫际,长啸风生感慨中。
毛伯昔闻周上介,随何今见汉明公。
布宣德意相如檄,囊括山川太史功。
河陇从兹兵不构,沴辕此去路相通。
庭充橘柚陈方物,歌听《巴渝》识土风。
最是多情江汉水,直随归楫到江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橘柚方物巴渝土风

庭 tíng《國語辭典》

庭 [ tíng ]

  1. 厅堂、正房。《说文解字·广部》:「庭,宫中也。」清·段玉裁·注:「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2. 院子、大厅台阶前的空地。如:「庭院」。《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3. 泛称宽阔的地方。如:「大庭广众」。
  4. 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如:「法庭」、「开庭」、「民事庭」。
  5. 额头。如:「天庭饱满」、「庭阙不张」。
充 chōng《國語辭典》

充 [ chōng ]

  1. 填滿、裝滿。如:「充電」。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2. 代理、擔任。如:「權充」、「充當家庭教師」。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3. 假冒。如:「冒充」、「打腫臉充胖子」。
  1. 姓。如戰國時有充虞。
橘柚
汉 东方朔 七谏 其一 初放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唐 张九龄 别乡人南还 橘柚南中暖,桑榆北地阴。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其一 峡险风烟僻,天寒橘柚垂。
唐 杜甫 禹庙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唐 李颀 临别送张諲入蜀 梦里蒹葭渚,天边橘柚林。
唐 顾况 杂曲歌辞 游子吟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唐 卢纶 送浑别驾赴舒州 鳣鲂宜入贡,橘柚亦成蹊。
唐 刘长卿 送孙逸归庐山 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
唐 刘禹锡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荅命同作 秋风门外旌旗动,晓露庭中橘柚香。
唐 柳宗元 南中荣橘柚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宋 梅尧臣 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 盘中多橘柚,未咀齿已酸。
宋 司马光 黄甘 采助杯盘胜,羞将橘柚偕。
宋 苏轼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
宋 苏轼 次韵僧潜见赠 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宋 曾巩 橙子 入苞岂数橘柚贱,芼鼎始足盐梅和。
元 尹廷高 耕云寮即事二首 其二 休笑生涯薄,疏篱橘柚黄。
元 黄溍 有感二首 其一 橘柚青黄照眼垂,秋风篱落自纷披。  ——《骈字类编》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方物 fāng wù
(1).本地产物;土产。《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 蔡沉 集传:“方物,方土所生之物。”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唐 朱庆余 《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诗:“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方物》:“ 越中 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 北京 则苹婆果、黄鬣马牙松…… 山阴 则 破塘 笋、谢橘、 独山 菱、河蟹、 三江屯 蟶、白蛤、江鱼、鰣鱼、里河鰦。”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方物见斥,外品流行, 中国 经济,遂以困匱。”
(2).犹识别;名状。《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韦昭 注:“方,犹别也;物,名也。”《明史·冯恩传》:“若 鋐 ,则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岷江 ﹞受 彭蠡 之流,阻以 小姑 之险,澒洞震动,不可方物。”
(3).指辨别事理。《礼记·内则》:“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 俞樾 《群经平议·礼记三》:“方物者,辨别其事也。惟能辨别其事,故能出谋发虑也。”
(4).仿佛;类似。 唐 储光羲 《贻余处士》诗:“市亭忽云搆,方物如山峙。” 章炳麟 《辨诗》:“ 汉 世自 贾生 《惜誓》,上接《楚辞》《鵩鸟》亦方物《卜居》,而 相如 《大人赋》,自《远游》流变。”
(5).指各方的物议。《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汝与 师护 年时一辈,各有其美,方物之义,亦互有少劣。”《宋书》本传作“物议亦互有少劣”。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巴渝 bā yú
(1). 巴 渝 , 蜀 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巴 渝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 、 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 颜师古 注:“ 巴 俞 之人刚勇好舞,初 高祖 用之,克平 三秦 ,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 巴渝舞 ”。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漢語大詞典》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土风(土風)tǔ fēng
(1).乡土歌谣或乐曲。《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匹夫庶妇,謳吟土风。”《隋书·音乐志中》:“ 魏氏 来自 云 朔 ,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 清 孙枝蔚 《咏史》诗:“取琴使之弹,乐操必土风。”
(2).当地的风俗。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夫民之性也,各有所禀。生其山川,习其土风。” 唐 杜甫 《负薪行》:“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诗序:“余归 石湖 ,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採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 明 高启 《羁旅行》:“土风处处殊故园,乡音只闻僮僕言。”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不过 吴 越 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 吴 越 一带的土风,总该离事实不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