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诸生获讲解,髦士资训诂。

唐之淳明代〕《北平学观石鼓

郡学旧辟雍,中有岐阳鼓。古今所闻十,左右各惟五。

离离大星陨,兀兀坏云补。累累营灶减,落落阵沙聚。

质若切玄玉,制若覆冷釜。气若镕五金,文若断钗股。

孤峰割秋瘦,千蘤摺春妩。森严列戈矛,尔雅冠章甫。

厓冰溜静悬,海煖浪掀舞。催辀半折轴,败舫或遗橹。

小龙彭蠡归,大鹏扶摇举。断苔明翠锦,古墨渍润础。

思昔委秦郊,雷电惊草莽。耒牛砺其角,凿臼加以杵。

幸今依圣宫,星日照廊庑。圭璧逊其光,俎豆与之伍。

脱非天意怜,或是明神祜。深檐白昼永,老屋祥鸾翥。

晴连画戟阴,冷湿宫墙雨。诸生获讲解,髦士资训诂。

启钥烦竖阍,碑本利商贾。韦辞表姬周,韩语怀李杜。

雄章迭铿鍧,遗恨寄酸楚。纷纭欧苏作,诘屈韦郑谱。

虽靡定彷佛,讵非慕隆古。鲰生千载下,匏系三江浒。

神徒驰周南,足不出城府。适从辽碣役,遂作幽燕旅。

平生慕奇闻,一日获佳睹。初临色愈庄,欲狎气斯沮。

如亲至东都,揖让申与甫。如亲与田猎,搏攫兕与虎。

如虚藜苋腹,享太牢肥羜。如洗蝉蜩耳,聆笙磬柷敔。

羁愁破昏懜,喜气浃眉宇。时维躔寿星,岁甲在疆圉。

天寒号鸱枭,城荒茂禾黍。宗周本余怀,览古亦天与。

摩挲重图训,蹙蹜愧庠序。聊陈曹郐风,式继韩苏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诸生讲解髦士训诂

诸生(諸生)zhū shēng
(1).各种生物。《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 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 鲁 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3).众弟子。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 蕃 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 寿州 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録狱讼,考耕餉勤堕,以为常。”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4). 明 清 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谢山 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謁学宫。”  ——《漢語大詞典》
获 ( 獲 穫 ) huò
获 [ huò ]
  1. 打猎得到的禽兽:猎~。
  2. 得到,取得:~得。~奖。~悉。如~至宝。
  3.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
  4. 能得到机会或空闲:不~面辞。
  5. 收割庄稼:收~。
讲解(講解)jiǎng jiě
(1).讲和。《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 范增 疑 沛公 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讲,和也。” 宋 宋祁 《杨太尉神道碑》:“会戎译讲解,兵悉罢屯。” 明 陆树声 《长水日抄》:“ 倪文节 公 嘉定 初与 金 人讲解,使还,中书议表贺。”
(2).调解。《新唐书·马燧传》:“ 燧 将攻 魏 ,取攻具於 抱真 营,并请杂两军平其功, 抱真 不听,请独当一面,繇是逗遛。帝数遣使讲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郑之惠 ﹞且替名下官人 何东凤 报二十一年夙讎,当道者多为讲解,竟胶执不息,大为舆情所薄。”
(3).讲论,解释。 唐 韩愈 《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时余方次 虞氏 《易》,又请受之,每一卷就,輒手写讲解,比余书成,而 安甫 悉能指説。” 高晓声 《我的两位邻居》:“我看见他伏在桌上,正在全神贯注地用笔指点着一篇作文,向站在桌边的 老刘 的小女儿讲解。”  ——《漢語大詞典》
髦士 máo shì
英俊之士。《诗·小雅·甫田》:“攸介攸介,烝我髦士。” 毛 传:“髦,俊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羇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民。”《水浒后传》第三八回:“尔宜奠主海邦,统御髦士,作东南之保障。”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1.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2.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3.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4. 智慧能力:~质。天~。
  5. 出身和经历:~格。~历。
  6. 姓。
训诂(訓詁)xùn gǔ
对字句(主要是对古书字句)作解释。亦指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汉书·扬雄传上》:“ 雄 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詁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唐 杨于陵 《祭权相公文》:“帝曰丝纶,代予言语,词之颇僻,政亦乖阻,尔其专掌,尔必师古。亟换官荣,屡移星序,春泉涌溢,彩翰飞舞,丕变浇讹,裁成训詁。”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詁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詁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詁之功大矣哉!” 黄侃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詁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詁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詁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洪诚 《训诂学》第一章第二节:“训诂的对象本不限于古代汉语,但是古代汉语是主要对象。阅读古代汉语,在文字语言上出现的问题,比阅读现代汉语出现的问题,要多得多……训诂是要讲通文意。有时候只要解释个别的词,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有时候却要加以申说,人们才看得懂。”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