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宋鼎沉炎海,叠山起信州。

杨巍明代〕《读谢叠山传

宋鼎沉炎海,叠山起信州。
潜龙终见奋,惊鹤自难收。
故作君平卜,真怀豫让忧。
遗忠今尚在,常共大江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炎海起信

宋 sòng《國語辭典》

宋 [ sòng ]

  1. 国名。周朝分封微子之地。约位于今河南省商邱县南,后为齐所灭。
  2. 朝代名:➊ ​ 参见「[[刘宋]]」条。➋ ​ 参见「宋朝 」条。
  3. 姓。如战国时代楚国有宋玉。
鼎 dǐng《國語辭典》

鼎 [ dǐng ]

  1. 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 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 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臺鼎」、「鼎輔」。
  4.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5. 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 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1. 大。如:「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沉 chén《國語辭典》

沉 [ chén ]

  1. 没入水中。如:「沉没」、「石沉大海」。《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2. 往下降落。如:「地基下沉」。宋·辛弃疾〈生查子·悠悠万世功〉词:「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3. 埋没、沦落。《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唐·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中迷鬼道乐,沉为下土民。」
  4. 使降下。如:「沉不住气」、「沉下脸来」。
  5. 迷恋、迷于所好。《书经·微子》:「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6. 潜藏、隐伏不外露。《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三国吴·韦昭·注:「沉,伏也。」《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沉迹中乡,飞名帝录。」
  1. 重。如:「这个担子好沉。」《红楼梦·第四○回》:「那刘老老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2. 深的。三国魏·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南朝宋·鲍照〈观漏赋〉:「注沉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
  3. 长久的。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1. 深、深切。如:「沉醉」、「沉睡」。《文选·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炎海 yán hǎi
(1).泛指南海炎热的地区。 唐 杜甫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大水淼茫炎海接,奇峯硉兀火云升。”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诗:“箭落皂雕毚兔避,句传炎海鰐鱼惊。” 明 唐寅 《题东坡小像》诗:“乌臺十卷青蝇案,炎海三千白髮臣。”
(2).喻酷热。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苦热行》:“右备言流金鑠石、火山炎海之艰难也。” 宋 苏轼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漢語大詞典》
叠 ( 疊 ) dié
叠 [ dié ]
  1. 重复,累积:重(chǒng )~。层见~出。~罗汉。~韵。~嶂。~翠。
  2. 摺:摺~。铺床~被。
  3. 乐曲的重复演奏:阳关三~。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起信 qǐ xìn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漢語大詞典》
州 zhōu《國語辭典》

州 [ zhōu ]

  1. 水面上的陆块。《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同「洲 」。
  2. 行政区域划分的名称。如:「苏州」、「加州」。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州绰。
  1. 稳固。《国语·齐语》:「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