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游情赖得同瓢笠,闺思凭他怨藁砧。

尹伸明代〕《别李莘韬余献甫

南行碌碌颇违心,博势无休便陆沈。
名义有权堪自解,炎荒缘分不从今。
游情赖得同瓢笠,闺思凭他怨藁砧。
君辈果期归计早,数行白简望知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游情赖得瓢笠藁砧

游情(遊情)yóu qíng
(1).犹游心。《后汉书·贾逵传》:“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蓺,研机综微,靡不审覈。”参见“ 游心 ”。
(2).犹游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六月》:“或酌酒以狂歌,或围碁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宋 周密 《木兰花慢·雷峰夕照》词:“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谩消凝。”  ——《漢語大詞典》
赖得(賴得)lài de
幸亏,好在。 唐 元稹 《人道短》诗:“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 宋 周邦彦 《玉团儿》词:“赖得相逢,若还虚过,生世不足。” 明 叶宪祖 《团花凤》第三折:“赖得大爷贤明, 白秀才 也不曾受亏。”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瓢笠 piáo lì
(1).和尚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瓢勺和斗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慧秀》:“未几, 吴 转江右兵使出山, 慧秀 遂弃瓢笠称山人,茹荤娶妇。”
(2).借指行踪。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老爷旷代奇才,名闻荒裔。瓢笠到处,必有逢迎。”  ——《漢語大詞典》
闺 ( 閨 ) guī
闺 [ guī ]
  1. 上圆下方的小门:~门。~阃(内室)。
  2. 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深~。~阁。~女。~秀。~范。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他 tā《國語辭典》

他 [ tā ]

  1. 第三人称。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1. 另外的、别的。如:「他人」、「他日」、「他家的事」。
  1. 其它方面的。如:「早已他去,不知所终。」
  1. 别的方面或其余的事。《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1. 用于句中当衬字,无所指。如:「唱他几句」、「喝他几杯」。有时缀以「这」、「那」。如:「投宿于他这旅舍」、「看他那天气好像要下雨」。亦可缀「这个」。如:「我恨就恨他这个冰天雪地」。

他 [ ​tuō ]

  1. (一)​之又音。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1.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1.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1. (一)​之又音。
藁砧 gǎo zhēn
亦作“藳砧”。 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藳”一本作“ 藁 ”。 唐 徐彦伯 《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秋深后,藁砧得请归来时候。” 清 顾炎武 《悼亡》诗:“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