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年血战曾漂杵,两将身降惜盖棺。

张率南北朝〕《兵后次衢州

高壁深池表里宽,危楼飞阁水云寒。
三年血战曾漂杵,两将身降惜盖棺。
桑土尽如东郡赋,橘林犹带洞庭酸。
群雄政似柯山弈,闲与樵夫缩手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年血战漂杵两将盖棺

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血战(血戰)xuè zhàn
(1).指非常激烈的战斗。 唐 杜甫 《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是役 明 以万餘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 辽 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看情形,明天要有一场大的血战啦。”
(2).谓进行非常激烈的战斗。《旧唐书·萧遘传》:“中原士庶,与贼血战,肝脑涂地,十室九空。”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你随我血战多年,功劳很大。”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漂杵 piāo chǔ
浮起舂杵。形容恶战流血之多。《书·武成》:“会于 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孔颖达 疏:“自攻其后,必杀人不多;血流漂舂杵,甚之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 前蜀 韦庄 《辛丑年》诗:“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瞿秋白 《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漢語大詞典》
两将(两将)
史记吴王濞传梁孝王恐遣六将军击吴又败梁两将士卒皆还走梁 元史伊喇迈努传庚寅命攻高严花凉城监军张翼刘霸都损于敌迈努怒曰两将陷贼义不独生趋出战破之  ——《骈字类编》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降 jiàng/xiáng《國語辭典》

降 [ jiàng ]

  1. 从上落下。如:「降雨」、「下降」、「迫降」、「喜从天降」。
  2. 尊贵人物莅临、光临。如:「降驾」、「光降」。《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我皇乃降灵坛,抚御耦。」
  3. 赐予、给予。如:「降福」、「降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4. 压低、贬抑。如:「降级」、「降职」、「降低」、「降价」、「降格以求」。

降 [ xiáng ]

  1. 屈服、服从。如:「投降」、「宁死不降」。《春秋·庄公八年》:「夏,师及齐师围 郕,郕降于齐师。」
  2. 制服、驯服。如:「降龙伏虎」、「一物降一物」。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1.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2.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盖棺(蓋棺)gài guān
指身故。 宋 苏轼 《提举玉局观谢表》:“臣敢不益坚素守,深念往愆……盖棺未已,犹怀结草之心。” 明 唐顺之 《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髮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里的‘失’,是在非到盖棺之后,一个人的运命‘终是’不可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