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头角卧南阳,刖足岂是王骀辱。
邹浩〔宋代〕《次韵邓州范仲成秘校见寄》
落笔文章真宋玉,八面纵横欺炙毂。潜藏头角卧南阳,刖足岂是王骀辱。
每嗟愚贾谩操金,他日辛勤只书簏。丈夫事业会惊人,谁知范叔成张禄。
相逢怜我再齑盐,不羡高门厌粱肉。追惟吴国旧时踪,山澹晴烟水输渌。
几年嵇阮作参商,漠漠茂林空自竹。欢然一笑换凄凉,端遇牛公容杜牧。
尔来日月更中天,未应寂寞餐秋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潜藏(潛藏)qián cáng
亦作“潜藏”。
(1).隐藏。《后汉书·苏竟传》:“﹝太白辰星﹞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沉。”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他无路去潜藏,望着那山谷深林撞。” 冰心 《到青龙桥去》:“‘军人’也许潜藏在我的天性中罢,我在人群中常常不自觉的注意军人。”
(2).犹隐居。《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萌 素明阴阳,知 莽 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於市曰:‘ 新 乎! 新乎 !’因遂潜藏。”
(3).犹蕴藏。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里是今天的东方》:“谁能告诉我,我们的人民究竟是潜藏着多么大、多么深厚的精力呢?” 林建征 《莺歌海》:“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它潜藏着惊人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
(1).隐藏。《后汉书·苏竟传》:“﹝太白辰星﹞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沉。”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他无路去潜藏,望着那山谷深林撞。” 冰心 《到青龙桥去》:“‘军人’也许潜藏在我的天性中罢,我在人群中常常不自觉的注意军人。”
(2).犹隐居。《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萌 素明阴阳,知 莽 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於市曰:‘ 新 乎! 新乎 !’因遂潜藏。”
(3).犹蕴藏。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里是今天的东方》:“谁能告诉我,我们的人民究竟是潜藏着多么大、多么深厚的精力呢?” 林建征 《莺歌海》:“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它潜藏着惊人的力量。” ——《漢語大詞典》
头角(頭角)tóu jiǎo
(1).犹头绪,端绪。《礼记·学记》“开而弗达” 汉 郑玄 注:“开,为发头角。” 孔颖达 疏:“开,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又《吴书》虽已有头角,敍赞未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此等復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復粗开头角,或妄沽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湖北 革命日露头角, 谭人凤 衔 孙中山 命来 鄂 视察,籍策其成。”
(2).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妻 李氏 ,生子纔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 世道 。” 清 洪升 《长生殿·贿权》:“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冰心 《我的邻居》:“几年来她的一切进步都很快……在文学界上渐渐的露了头角。”
(3).指优胜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4).指出众;优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 举举 、 降真 是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待和你争甚么头角,辩甚的衷肠,惜甚的皮毛。”
(5).头上长的角。 宋 苏轼 《陈守道》诗:“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 虽死窍凿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6).指头额、额角。 清 荒江钓叟 《月球殖民地》第四回:“各自争先出外,也有挤破头角的,也有跌伤手足的,也有落下釵环首饰的。”
(7).指物体顶端。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
(8).梳在儿童头顶两旁的发辫。《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
(9).借指童年。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祖母欧阳氏加赠夫人》:“至其詒厥孙谋,辟咡相詔,能使节义道德之士,出于襁褓头角之中。”
(10).指面貌。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我原籍 绍兴 ,本姓 石氏 ,不如返舍归宗,立志功名,改换头角,然后来报讐雪耻便了。” ——《漢語大詞典》
(2).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妻 李氏 ,生子纔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 世道 。” 清 洪升 《长生殿·贿权》:“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冰心 《我的邻居》:“几年来她的一切进步都很快……在文学界上渐渐的露了头角。”
(3).指优胜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4).指出众;优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 举举 、 降真 是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待和你争甚么头角,辩甚的衷肠,惜甚的皮毛。”
(5).头上长的角。 宋 苏轼 《陈守道》诗:“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 虽死窍凿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6).指头额、额角。 清 荒江钓叟 《月球殖民地》第四回:“各自争先出外,也有挤破头角的,也有跌伤手足的,也有落下釵环首饰的。”
(7).指物体顶端。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
(8).梳在儿童头顶两旁的发辫。《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
(9).借指童年。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祖母欧阳氏加赠夫人》:“至其詒厥孙谋,辟咡相詔,能使节义道德之士,出于襁褓头角之中。”
(10).指面貌。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我原籍 绍兴 ,本姓 石氏 ,不如返舍归宗,立志功名,改换头角,然后来报讐雪耻便了。” ——《漢語大詞典》
卧 wò
卧 [ wò ]
- 睡倒,躺或趴:~倒。~铺。~室。~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传中”)。~槽。~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虎(喻潜藏着人才)。
-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个鸡子儿。
南阳(南陽)nán yáng
(1).古地名。 春秋 晋 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晋 於是始启 南阳 。” 杨伯峻 注:“《水经·清水注》引 马融 曰:‘ 晋 地自 朝歌 以南至 軹 为 南阳 。’……则 南阳 大约即 河南省 新乡地区 所辖境,亦 阳樊 诸邑所在地。”《史记·秦本纪》:“ 魏 入 南阳 以和。”
(2).古地名。 战国 齐 地。《孟子·告子下》:“一战胜 齐 ,遂有 南阳 。” 杨伯峻 注:“即 汶阳 ,在 泰山 之西南, 汶水 之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且 楚 攻 齐 之 南阳 , 魏 攻 平陆 ,而 齐 无南面之心,以为亡 南阳 之害小,不如得 济北 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清 宋琬 《渔家词》:“ 南阳 之南 嶧山 北,男子不耕女不织。”
(3).郡名。 秦 置,包有 河南省 旧 南阳府 和 湖北省 旧 襄阳府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亮 家于 南阳 之 邓县 ,在 襄阳城 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 。” 唐 韩愈 《题广昌馆》诗:“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 南阳 有近亲。” 清 王士禛 《南阳》诗:“ 汉 家陵闕晚烟重,路入 南阳 识旧封。” ——《漢語大詞典》
(2).古地名。 战国 齐 地。《孟子·告子下》:“一战胜 齐 ,遂有 南阳 。” 杨伯峻 注:“即 汶阳 ,在 泰山 之西南, 汶水 之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且 楚 攻 齐 之 南阳 , 魏 攻 平陆 ,而 齐 无南面之心,以为亡 南阳 之害小,不如得 济北 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清 宋琬 《渔家词》:“ 南阳 之南 嶧山 北,男子不耕女不织。”
(3).郡名。 秦 置,包有 河南省 旧 南阳府 和 湖北省 旧 襄阳府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於 南阳 ,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 亮 家于 南阳 之 邓县 ,在 襄阳城 西二十里,号曰 隆中 。” 唐 韩愈 《题广昌馆》诗:“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 南阳 有近亲。” 清 王士禛 《南阳》诗:“ 汉 家陵闕晚烟重,路入 南阳 识旧封。” ——《漢語大詞典》
刖足 yuè zú
断足。古代肉刑之一。《书·吕刑》“剕辟疑赦” 孔 传:“刖足曰剕。”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昔 周 用肉刑,刖足劓鼻。”《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不孝则断手刖足,截耳割鼻,放流边外。” 陈炜谟 《狼筅将军》:“稍一不慎,遇着拉伕,即有剖心刖足的危险呢。”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骀 ( 駘 ) tái
骀 [ tái ]
- 劣马,亦喻庸才:驽~。羸~。
- 马衔脱落:“马~其衔,四牡横奔”。
辱 rǔ《國語辭典》
辱 [ rù ]
名- 羞恥。如:「恥辱」。《說文解字·辰部》:「辱,恥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謙辭,有承蒙之意。如:「辱臨」、「辱蒙惠顧」。《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 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 羞辱。如:「喪權辱國」。《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
辱 [ rǔ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