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老僧 lǎo sēng
(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漢語大詞典》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漢語大詞典》
冻 ( 凍 ) dòng
冻 [ dòng ]
-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结。~害。~馁。
-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肉~。
-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得慌。防~。~伤。~疮。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烧 ( 燒 ) shāo
烧 [ shāo ]
-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
-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
-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
- 体温增高:发~。退~。
-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
-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
-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 「協 」的異體字。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微阳(微陽)wēi yáng
(1).谓阳气始生。《逸周书·周月》:“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 宋 苏轼 《贺邻帅及监司冬至启》:“气兆黄宫,復来於七日,候微阳之协应,知君子之汇征。”
(2).微弱的阳光。 晋 潘尼 《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唐 李频 《陕州题河上亭》诗:“秋色和远雨,暮色带微阳。” ——《漢語大詞典》
(2).微弱的阳光。 晋 潘尼 《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唐 李频 《陕州题河上亭》诗:“秋色和远雨,暮色带微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