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胸怀尤洒落,窗草不芟除。

陶安明代〕《大本监郡以诗见惠次韵二首答之 其二

守土逢多士,哦诗得自如。威行军垒服,名在御屏书。

膏雨滋禾陇,炊烟起草庐。胸怀尤洒落,窗草不芟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胸怀洒落芟除

胸怀(胸懷)xiōng huái
(1).胸襟;胸中所怀者,指抱负。 汉 王充 《论衡·别通》:“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於道术无所不包。”《宋书·萧惠开传》:“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朱子语类》卷三二:“亦见得 子游 胸怀也恁地开广。” 巴金 《怀念鲁迅先生》:“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
(2).犹心中。 晋 袁宏 《后汉书·献帝纪》:“时上年十五,每事出於胸怀,皆此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斯皆不凴章句,直取胸怀。”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我的胸怀里充满着轻快静谧的感觉。”
(3).怀抱着。《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如: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漢語大詞典》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洒落(灑落)sǎ luò
(1).散落。 晋 潘岳 《秋兴赋》:“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 唐 张九龄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一片淡淡的夕阳透过窗子微弱地洒落在桌子上的菊花瓣上。”
(2).亦作“ 洒乐 ”。洒脱飘逸,不拘束。《南史·萧子显传》:“ 子显 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 元 周德清 《一枝花·遗张伯元》套曲:“洒落襟怀,一笑乾坤大,高谈云雾开。”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一出:“况復襟怀洒乐,怕容易霜凋 潘 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 茅盾 《虹》六:“正是这新发生的你的神经过敏,使得你近来变了,变成不像从前那样的伉爽洒落。”
(3).指东西雅致不俗。 宋 司马光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居八咏·竹轩》:“兹轩最洒落,歷歷种琅玕。”
(4).融洽无拘谨。 唐 杜甫 《公安县怀古》诗:“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仇兆鳌 注引 胡夏客 曰:“ 先主 之待 关 张 ,谊同兄弟,其得 孔明 ,欢如鱼水,所谓‘洒落君臣契’也。” 金 元好问 《蜀昭烈庙》诗:“君臣洒落知无恨,庸 蜀 崎嶇亦可怜。”
(5).亦作“ 洒乐 ”。纵情欢乐。《西游记》第二六回:“那些老儿,正然洒乐。”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打的鸟兽,散给众军。就此高坡上,把人马歇息片时。大家炙肉煖酒,番姬每歌的歌,舞的舞,洒落一回者。” 清 洪升 《长生殿·骂赋》:“今日聚集百官,在 凝碧池 上做个太平筵宴,洒乐一回。”
(6).放浪,不受拘束。《红楼梦》第六五回:“ 三姐 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村俗流言,洒落一阵,由着性儿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
(7).奚落。数说别人过失或短处。《红楼梦》第九八回:“ 紫鹃 本来深恨 宝玉 ,见如此,心里已回过来些,又有 贾母 、 王夫人 都在这里,不敢洒落 宝玉 。”
(1).分散地落下。 宋 王安石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綃变寒暑。” 宋 晁冲之 《以承宴墨赠僧法一》诗:“银钩洒落桃花牋,牙床磨试红丝研。”
(2).潇洒;飘逸;豁达。 南朝 梁 江淹 《齐司徒右长史檀超墓铭》:“高志洒落,逸气寂寥。”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刘道昌》:“﹝ 刘道昌 ﹞梦道士持一卷书置其袖……既寤,书在袖间,顿觉神思洒落,视其文,盖符咒之术。”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 敬中 为人襟度洒落,刻意翰词,有所作,人争传之。” 清 魏之琇 《台城路·云溪自湖墅移居东郊》词:“白石风流,清松洒落,又向如今重见。”
(3).爽快利落。《水浒传》第十五回:“ 阮 家三弟兄见 晁盖 人物轩昂,语言洒落……好生欢喜。” 明 祁麟佳 《错转轮》第一出:“好洒落也,今日閒暇且把千劫模糊的事情与先生勘辨一番。” 黄中黄 《孙逸仙》:“直情者, 孙 党也。洒落者,三合会派也。”
(4).爽朗。 宋 陈亮 《乙巳秋与朱元晦书》:“使 孔子 在时,必持出其光明以附於长长开眼者之后,则其利欲一时涴世界者,如浮翳尽洗而去之,天地清明,赫日长在,不亦恢廓洒落,閎大而端正乎。” 金 周昂 《水南晚眺》诗:“洒落高秋气,飞腾志士心。”
(5).用尖刻的语言数说他人的不是,令其难堪。《红楼梦》第七回:“那 焦大 又恃 贾珍 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  ——《漢語大詞典》
窗 chuāng《國語辭典》

窗 [ chuāng ]

  1. 房屋中用来透光通气的洞孔。如:「窗户」、「天窗」、「玻璃窗」。
草 cǎo《國語辭典》

草 [ cǎo ]

  1. 草本植物的总称。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是岁大旱,野无草。」
  2. 田野、荒野。如:「草泽」。《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3. 一种书法字体。如:「狂草」、「行草」。
  4. 底稿、文稿。如:「起草」、「拟草」。
  5. 姓。如汉代有草中。
  1. 马虎、粗率、不细腻。如:「潦草」。
  2. 初步的、尚未决定的。如:「草案」、「草图」、「草约」。
  3. 用草编成的。如:「草席」、「草绳」、「草履」。
  4. 用草搭盖的。如:「草棚」、「草房」、「草庵」。
  1. 起稿、拟订。《汉书·卷三○·艺文志》:「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晋书·卷八三·江逌传》:「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2. 草写。清·郑板桥〈清季野闻〉:「板桥却之不得,亦草『难得糊涂』,付之。」
  1. 草率。如:「草草了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草办妆奁,粗陈筵席。」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芟除 shān chú
(1).除草;刈除。 唐 韦应物 《新理西斋》诗:“草木无行次,闲暇一芟除。” 宋 欧阳修 《再论按察官吏状》:“蒿莱芜秽之地,必先力加垦闢芟除,待其成田,然后以时耘耨。”《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偶见关房前草深数尺,久不芟除,乃唤小沙弥将锄去草。” 清 张锡祚 《编篱》诗:“枯朽既芟除,柯条尽青葱。”
(2).斩伐;消灭。《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復有纲纪。” 明 张居正 《与殷石汀经略广贼》:“今当申严将令,调益生兵,大事芟除,见贼即杀,勿復问其向背。”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托辣斯立,则谓之竞争悉已芟除。”
(3).删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