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京洛冠盖掩群雅,崡穆虽博难同科。

王颂蔚清代〕《病中蒙潘伯寅少宰饷群籍并示消夏六咏率成长歌跋于纸尾

长安六月积淫潦,键关卧病车罕过。欲藉古人起废疾,随身书卷携无多。

伻来陈讯走流汗,瑶华循诵颜先和。发函突兀见精椠,如遇卢扁疗沈疴。

诸公衮衮富述作,津逮末学犹江河。《消夏六咏》最奇崛,知君饕古穷羲娲。

南皮张饮自矜许,邺中七子真幺么。何如锐精究篆古,取证经义功不磨。

少宰斋中富藏弆,商周典物如星罗。抉扬土花发奇字,粟雨鬼哭群灵呵。

吉金摹据良不易,康成误解凤尾娑。盉煮荐体本非镬,孙陆瞽说殊沿讹。

希冯乃以盉为味,《玉篇》传后将谁詑。颉诵不作古文晦,弡释为张池为沱。

京洛冠盖掩群雅,崡穆虽博难同科。沙南片石释者鲜,安世默识论不颇。

获奋字谊本洨长,钩据脱尽前人窠。隐侯见之必狂喜,可惜宿草归山阿。

古印累累亦典贵,嬴刘爵号能缕覼。持此上补百官表,淹贯岂让扶风娥。

咄哉彦远不识字,胡言斫玉藐毋驮。石斋遗砚失复得,流传墨妙由东坡。

群儿但宝香姜瓦,狗脚邺焉足诃。世间神物各有数,汉百碑砚归烟萝。

吴会藏书甲天下,绛云传是扬其波。佞宋主人最后起,爱书成癖犹金陀。

一廛百宋悉善本,况有涧翁相切劘。越来溪边石鼓吼,南中旧椠灰兵戈。

君家赐书本充栋,一朝化去如龙梭。方今粲晏右文学,明堂黼黻登雅歌。

少宰遍窥中秘籍,论思扃禁吟羔紽。月廪悉以置篇简,古绨鼊首熏沈螺。

搉扬文史盍朋戠,躧履蹋残厅事莎。孤寒三百尽頫首,搜扬潜逸来槃薖。

男儿性命在文字,一卷能寿非坎轲。牟首尽载士安序,传播奚止一刹那。

走也浅学本肤受,石墨金薤空摩挲。观碑太学但自恨,鱮柳不辨成蹉跎。

君今赠我宛委秘,贫儿暴富惭颜酡。惜我不寻比邻住,假观宝墨穷籀蝌。

会当归去访林屋,禹书窃读惊蛟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京洛冠盖掩群同科

京洛 jīng luò
亦作“ 京雒 ”。
(1). 洛阳 的别称。因 东周 、 东汉 均建都于此,故名。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徒习 秦 阿房 之造天,而不知 京洛 之有制也。”
(2).泛指国都。 唐 张说 《应制奉和》诗:“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 京洛 少光辉。” 清 方文 《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 京雒 故人如借问,勿言 江 汉 有垂纶。”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漢語大詞典》
冠盖(冠蓋)guān gài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女奴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漢語大詞典》
掩群
捕取兽群  ——《整理自网络》
雅 yǎ《國語辭典》

雅 [ yǎ ]

  1. 《诗经》体裁之一。于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有〈大雅〉、〈小雅〉之分。
  2. 交情、情谊。《汉书·卷八五·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我与君交虽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
  3. 姓。如明代有雅琥。
  1. 正。《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 高尚的、不俗的。汉·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3. 美好。《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一》:「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北史·卷三三·李顺传》:「希远弟希宗,字景玄。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1. 向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
  2. 很、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孝儿亦倜傥,倾吐间,雅相爱悦。」
  3. 对他人的敬称。如:「雅教」、「雅鉴」、「雅穆」。

雅 [ yā ]

  1. 一种鸟。即鸦。《说文解字·隹部》:「雅,楚乌也。……秦谓之鸦。」
崡 hán《國語辭典》

崡 [ hán ]

  1. 山名。即函谷,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灵宝县西南。函俗从山作「崡」。以其峭壁险峻如山,又以「崤」为其山名。《集韵·平声·咸韵》:「崡,山名,在肴陵。」
穆 mù《國語辭典》

穆 [ mù ]

  1. 温和、和谐。如:「和穆」、「安穆」。《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宋·苏轼〈和劝农〉诗:「兽踪交缔,鸟喙谐穆。」
  2. 恭敬、肃敬。如:「肃穆」。《礼记·曲礼》:「天子穆穆,诸侯皇皇。」
  3. 美好。《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蒙传》:「岂可令泾渭混流,亏清穆之风。」
  1. 古代宗庙神位排列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2. 姓。如汉代有穆生。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博 bó《國語辭典》

博 [ bó ]

  1. 广大、众多的意思。如:「广博」、「地大物博」。《广韵·入声·铎韵》:「博,广也、大也、通也。」
  2. 比喻见识广大。如:「渊博」。《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1. 姓。如汉代有博子劳。
  1. 赌钱。《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鲁句践与荆轲博。」
  2. 获取。如:「博得同情」、「博得美人心」。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同科 tóng kē
(1).犹同等。《论语·八佾》:“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朱熹 集注:“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魏书·食货志》:“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帝曰:‘ 孔 圣人也,朕知久矣。 孟 是何人?得与 孔 同科而语。’”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至于社会上之待遇,则不特不能与 日本 兵士同科,且适成反比例。”
(2).同一种类。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四:“鶻缘暖足怜不喫,鷂为同科曾共游。”
(3).同罚;同等判处。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孤子三危是摈,四罪同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今因其捕而敢拒之,是无畏之心矣,虽欲不与强同科,得乎?”
(4).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 湻燿 避兵 石冈 ,有同科孝廉 丹阳 葛麟 ,与二力士至。”
(5).指同榜考中者。《儒林外史》第二回回目:“ 王孝廉 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 暮年登上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