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予为:门下士,诸子森森并兰峙。
君不见高阳酒徒气若虹,酒酣仗剑谒沛公。
褒衣侧注反遭骂,竖儒瞋目称而翁。
军门拾谒使者入,麾矛雪足来趋风。
儒冠自昔为人下,豪士累累走中野。
公卿半属舞刀人,尘埃谁是弹冠者。
侯门峨峨仁义存,金貂白玉多殊恩。
九逵车马若霆击,中台咳吐如春温。
丈夫风云不自致,宁能咿嚘龌龊趋华轩。
菁山先生真崛奇,文章重世光陆离。
悬黎结牜世莫识,《阳春》、《白雪》和者谁?忆昔予为
门下士,诸子森森并兰峙。
白昼行歌秦驻云,醉后清心越溪水。
即今已及十余年,人事升沉岂堪纪。
凤仪未上金门书,吕生尚曳东郭履。
逢掖虽负鸿渐翼,失势青云未能举。
去年有诏收骏骨,霜蹄十蹶始一起。
先生岂是百里才,骥伏盐车垂两耳。
几年卧游湘水东,洞庭云梦清若空。
青蝇营营止丛棘,白露飒飒摧孤桐。
长安春半气犹烈,上林木冰柳条折。
潞水方舟不得行,匹马萧萧践冰雪。
高阳客舍行人疏,糜珠斧桂为晨袴。
天寒苜蓿芽未茁,夜深鼯鼬时相呼。
鹄袍诸生半僵卧,玉署谈经能听无。
君不见黄金峨峨千尺台,昭王乐毅俱蒿莱。
渐离击筑已绝响,荆卿易水歌空哀。
吁嗟乎!人生得失何须数,尊前俯仰成今古。
时来北阙系金鱼,归去南山射猛虎。
褒衣侧注反遭骂,竖儒瞋目称而翁。
军门拾谒使者入,麾矛雪足来趋风。
儒冠自昔为人下,豪士累累走中野。
公卿半属舞刀人,尘埃谁是弹冠者。
侯门峨峨仁义存,金貂白玉多殊恩。
九逵车马若霆击,中台咳吐如春温。
丈夫风云不自致,宁能咿嚘龌龊趋华轩。
菁山先生真崛奇,文章重世光陆离。
悬黎结牜世莫识,《阳春》、《白雪》和者谁?忆昔予为
门下士,诸子森森并兰峙。
白昼行歌秦驻云,醉后清心越溪水。
即今已及十余年,人事升沉岂堪纪。
凤仪未上金门书,吕生尚曳东郭履。
逢掖虽负鸿渐翼,失势青云未能举。
去年有诏收骏骨,霜蹄十蹶始一起。
先生岂是百里才,骥伏盐车垂两耳。
几年卧游湘水东,洞庭云梦清若空。
青蝇营营止丛棘,白露飒飒摧孤桐。
长安春半气犹烈,上林木冰柳条折。
潞水方舟不得行,匹马萧萧践冰雪。
高阳客舍行人疏,糜珠斧桂为晨袴。
天寒苜蓿芽未茁,夜深鼯鼬时相呼。
鹄袍诸生半僵卧,玉署谈经能听无。
君不见黄金峨峨千尺台,昭王乐毅俱蒿莱。
渐离击筑已绝响,荆卿易水歌空哀。
吁嗟乎!人生得失何须数,尊前俯仰成今古。
时来北阙系金鱼,归去南山射猛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形-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代-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动-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门下士(門下士)mén xià shì
(1).指门客。 唐 韩愈 《送陆畅归江南》诗:“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
(2).犹门生。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 醉翁 门下士,杂遝难为贤。”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 雷公 希颜 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 门生 ”。
(3).学生,弟子。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 欧阳修 、 富弼 、 韩琦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 前溪 、 潯川 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 ——《漢語大詞典》
(2).犹门生。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 醉翁 门下士,杂遝难为贤。”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 雷公 希颜 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 门生 ”。
(3).学生,弟子。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 欧阳修 、 富弼 、 韩琦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 前溪 、 潯川 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 ——《漢語大詞典》
诸子(諸子)zhū zǐ
(1). 周 官名。《周礼·夏官·诸子》:“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
(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左传·襄公十九年》:“诸子 仲子 、 戎子 , 戎子 嬖。” 杨伯峻 注:“《管子·戒篇》有‘中妇诸子’, 房玄龄 注云:‘中妇诸子,内官之号。’所谓内官者,亦诸侯、天子姬妾之别名,因居宫内,必有官阶,故云内官。”参见“ 内官 ”。
(3).指 先秦 至 汉 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汉书·艺文志》:“ 战国 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皮日休》:“按 唐 以前《孟子》杂於诸子中,从未有独尊之者。”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家之言私,其製非一,而皆总於诸子。诸子者,史之别派(记载古事佚闻,时书评论),集之先河(文笔并録)也。”
(4).众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诸子中 胜 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宋史·吴奎传》:“没之日,家无餘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诸子、诸孙须年十五已上,弟姪等并须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荐。”
(5).犹诸君。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李严书》:“若灭 魏 斩 叡 ,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梁启超 《东籍月旦·叙论》:“同学诸子,怂恿草一书以餉来者。”
(6).众女子。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 十八姨 曰:‘小女子弄酒!’皆起,至门外别, 十八姨 南去,诸子西入苑中而别。”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左传·襄公十九年》:“诸子 仲子 、 戎子 , 戎子 嬖。” 杨伯峻 注:“《管子·戒篇》有‘中妇诸子’, 房玄龄 注云:‘中妇诸子,内官之号。’所谓内官者,亦诸侯、天子姬妾之别名,因居宫内,必有官阶,故云内官。”参见“ 内官 ”。
(3).指 先秦 至 汉 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汉书·艺文志》:“ 战国 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皮日休》:“按 唐 以前《孟子》杂於诸子中,从未有独尊之者。”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家之言私,其製非一,而皆总於诸子。诸子者,史之别派(记载古事佚闻,时书评论),集之先河(文笔并録)也。”
(4).众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诸子中 胜 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宋史·吴奎传》:“没之日,家无餘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诸子、诸孙须年十五已上,弟姪等并须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荐。”
(5).犹诸君。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李严书》:“若灭 魏 斩 叡 ,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梁启超 《东籍月旦·叙论》:“同学诸子,怂恿草一书以餉来者。”
(6).众女子。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 十八姨 曰:‘小女子弄酒!’皆起,至门外别, 十八姨 南去,诸子西入苑中而别。” ——《漢語大詞典》
森森 sēn sēn
(1).树木繁密貌。 晋 潘岳 《怀旧赋》:“坟垒垒而接垄,柏森森以攒植。” 唐 常沂 《禁中青松》诗:“映殿松偏好,森森列禁中。” 郭小川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这片土地哟,一直是荒草森森!”
(2).指茂密的树木或其浓荫。 五代 齐己 《夏日林下作》诗:“烦暑莫相煎,森森在眼前。” 元 耶律楚材 《题平阳李君实此君轩》诗:“环榻森森荫好凉,此君风味詎能忘。”
(3).众多貌。 晋 张协 《杂诗》之四:“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二:“真朋何森森,合景恣游宴。”
(4).丰满修长貌。 晋 曹毗 《鹦鹉赋》:“森森修尾,蔚蔚红臆。”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5).蔚然兴盛貌。 宋 苏轼 《王仲至侍郎见惠稚栝种之礼曹北垣下今百馀日矣蔚然有生意喜而作诗》:“谁知积雨后,寒芒晓森森。” 朱德 《太行有感》诗:“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 高耸气森森。”
(6).高耸貌。《晋书·庾敳传》:“﹝ 敳 ﹞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仰望森森的宫墙,隔断了春天,隔断了人世。”
(7).幽暗貌。 五代 齐己 《短歌寄鼓山长老》:“行围坐遶同一色,森森影动旃檀香。”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 刘白羽 《珍珠》:“树影森森,水声潺潺。” 刘白羽 《火》:“哪里还有我的家,只剩下黑森森三个大炸弹坑。”
(8).昏沉貌;昏乱貌。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近老者多罢去也,已森森不遑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刚要上刑,不想大尹忽然一个头晕,险些儿跌下公坐。自觉头目森森,坐身不住。”《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我如今头目森森然,莫知所之。”
(9).凉貌;寒冷貌。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有时节透顶炎炎,有时节彻骨森森。”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然而秋风来了,凉森森的一天比一天凉。”
(10).威严可畏貌。 清 施润章 《重刻〈何大复诗集〉序》:“ 李空同 虎视鹰扬,望之森森。”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仿佛这威严森森的单于,时常在悲哀地沉思着什么。”
(11).战栗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驀闻人道,森森地諕得魂离壳。”
(12).严谨有序貌。 唐 元结 《酬裴云客》诗:“符印随坐起,守位常森森。” 明 方孝孺 《常山教谕王府君行状》:“揖拜进退,森森如度。”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十三日》:“道旁有杨树,桑树,白杨,森森成列,浓荫迭地。”
(13).味道纯正浓郁。 宋 苏轼 《橄榄》诗:“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谏笋谏果》:“ 周益公 诗云……君看齿颊留餘味,端为森森正且严。”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张琦》:“ 白斋 诗如饮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 ——《漢語大詞典》
(2).指茂密的树木或其浓荫。 五代 齐己 《夏日林下作》诗:“烦暑莫相煎,森森在眼前。” 元 耶律楚材 《题平阳李君实此君轩》诗:“环榻森森荫好凉,此君风味詎能忘。”
(3).众多貌。 晋 张协 《杂诗》之四:“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二:“真朋何森森,合景恣游宴。”
(4).丰满修长貌。 晋 曹毗 《鹦鹉赋》:“森森修尾,蔚蔚红臆。”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5).蔚然兴盛貌。 宋 苏轼 《王仲至侍郎见惠稚栝种之礼曹北垣下今百馀日矣蔚然有生意喜而作诗》:“谁知积雨后,寒芒晓森森。” 朱德 《太行有感》诗:“远望春光镇日阴, 太行 高耸气森森。”
(6).高耸貌。《晋书·庾敳传》:“﹝ 敳 ﹞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仰望森森的宫墙,隔断了春天,隔断了人世。”
(7).幽暗貌。 五代 齐己 《短歌寄鼓山长老》:“行围坐遶同一色,森森影动旃檀香。”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 刘白羽 《珍珠》:“树影森森,水声潺潺。” 刘白羽 《火》:“哪里还有我的家,只剩下黑森森三个大炸弹坑。”
(8).昏沉貌;昏乱貌。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近老者多罢去也,已森森不遑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刚要上刑,不想大尹忽然一个头晕,险些儿跌下公坐。自觉头目森森,坐身不住。”《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我如今头目森森然,莫知所之。”
(9).凉貌;寒冷貌。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有时节透顶炎炎,有时节彻骨森森。”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然而秋风来了,凉森森的一天比一天凉。”
(10).威严可畏貌。 清 施润章 《重刻〈何大复诗集〉序》:“ 李空同 虎视鹰扬,望之森森。”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仿佛这威严森森的单于,时常在悲哀地沉思着什么。”
(11).战栗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驀闻人道,森森地諕得魂离壳。”
(12).严谨有序貌。 唐 元结 《酬裴云客》诗:“符印随坐起,守位常森森。” 明 方孝孺 《常山教谕王府君行状》:“揖拜进退,森森如度。”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十三日》:“道旁有杨树,桑树,白杨,森森成列,浓荫迭地。”
(13).味道纯正浓郁。 宋 苏轼 《橄榄》诗:“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谏笋谏果》:“ 周益公 诗云……君看齿颊留餘味,端为森森正且严。”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张琦》:“ 白斋 诗如饮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 ——《漢語大詞典》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兰 ( 蘭 ) lán
兰 [ lán ]
-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
- 古书上指“木兰”。
-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
- 古同“斓”,斑斓。
- 姓。
峙 zhì/shì《國語辭典》
峙 [ zhì ]
动- 耸立、对立。如:「对峙」。《文选·谢惠连·雪赋》:「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 。」《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绵绵瓜瓞,六国互峙。」
- 水中高土。《文选·张衡·西京赋》:「散似惊波,聚以京峙。」三国吴·薛综·注:「京,高也。水中有土曰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