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凄凄切切几倾耳,月落乌啼半江水;

陈肇兴清代〕《秋风曲

砑光舞罢群花死,一夕凉风生殿里;吹来天地不平声,万古愁心都唤起。

茂陵词客擅风流,坐对商飙伤白头;人间弱水三千里,天上明星十二楼。

楼高人远看不见,倏忽繁华去如箭;赵女前宵换舞衣,班姬此夜悲团扇。

宠移爱夺总伤情,枕簟凄凉梦未成;题来红叶千行字,拨得商弦第一声。

飘零几度伤捐弃,玉貌逢秋半憔悴;陌上垂杨儿女怨,汉南枯树英雄泪。

英雄儿女去悠悠,一度秋来一度愁;五更雨散黄牛峡,半夜寒生白鹭洲。

凄凄切切几倾耳,月落乌啼半江水;凤凰楼上叫哀鸿,蟋蟀堂前飞燕子。

燕子哀鸿相背飞,肠断边城未寄衣;北地关山征士笛,西方刀尺美人机。

天涯回首同摇落,骚客年年苦飘泊;醉墨曾惊吐白凰,狂歌直欲碎黄鹤。

赋就秋声无限悲,可怜风雨恼人思;鲈鱼蒪菜江南味,白发黄花九日诗。

唯有陶公独行乐,携杖自采东篱菊;一杯在手万缘空,那管秋风破茅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凄凄切切倾耳月落乌啼半江

凄凄(淒淒)qī qī
(1).悲伤貌;凄凉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然。”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悽悽《明月》吹,惻惻《广陵散》。” 唐 欧阳詹 《怀忠赋》:“思悽悽而填臆,泪淫淫以盈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 休文 腰瘦,问飞鸿何方逗留?料空林秋叶悽悽,恨池塘青草悠悠。” 清 顾炎武 《岁暮》诗:“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
(2).饥病貌。《后汉书·申屠嘉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 李贤 注:“悽悽,飢病貌也。”
不遑宁处貌。《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 仲尼 资大圣之才……悽悽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1).云兴起貌。《汉书·食货志上》:“其《诗》曰:‘有渰凄凄,兴云祁祁。’” 颜师古 注:“凄凄,云起貌也。” 宋 苏轼 《试笔》诗:“入我病风手,玄云渰凄凄。”
(2).寒凉貌。《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鷄鸣喈喈。” 晋 潘岳 《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唐 韩偓 《寄远》诗:“孤灯亭亭公署寒,微霜凄凄客衣单。”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宿滦河》词:“玉绳斜转疑清晓,凄凄白月 渔阳 道。”亦指凉风。《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毛 传:“凄凄,凉风也。”
(3).悲伤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 清 吴甡 《湘妃竹》诗:“遗恨满江湄,凄凄忆别离。”
(4).水下滴貌;水流貌。《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王逸 注:“凄凄,流貌。” 唐 拾得 《诗》之五二:“松拂磐陀石,甘泉涌凄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説起痛伤悲,这一派忠寃谁洗,恨天閽釜隔泪凄凄。”
(5).沾湿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皃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王逸 注:“凄凄,衣毛若濡也。” 唐 刘复 《春雨》诗:“如烟飞漠漠,似露溼凄凄。”
(6).草木盛貌。 唐 罗隐 《谒文宣王庙》诗:“晚来乘兴謁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宋 王安石 《送吴叔开南征》诗:“春草凄凄緑,江枫湛湛清。”
(7).象声词。《吕氏春秋·古乐》:“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 帝顓頊 好其音,乃令 飞龙 作效八风之音。”
(1).寒凉。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唐 杜甫 《暮归》诗:“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宋 曾巩 《九月九日》诗:“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靄屏。” 清 姚燮 《卖菜妇》诗:“娘胸贴儿当儿衣,娘背风凄凄。但愿儿暖儿弗哭,儿哭剜娘肉。”
(2).悲伤,凄惨。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须啼。” 宋 王安石 《勿去草》诗:“触目凄凄无故人,惟有芳草随车轮。”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夜已深,楼上主人促眠。窗外雨仍不止。异乡的虫声在凄凄的叫着。”
(3).萋萋。茂盛貌。 唐 无名氏 《甘棠灵会录》:“春草凄凄春水緑,野棠开尽飘香玉。”《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风亭弊陋,惟存荒草緑凄凄;月树崩摧,四面野花红拂拂。”  ——《漢語大詞典》
切切 qiē qiē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广雅·释训》:“切切,敬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朋友之集,类味之游,莫切切进德,誾誾修业,攻过弼违,讲道精义。”
(1).急切,急迫。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 宋 朱熹 《壬午应诏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詔,明日行一事。”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
(2).哀怨、忧伤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 知王好之,每入与语,遂有勇壮之气,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形惸惸而外施,心切切而内圮。” 唐 韦夏卿 《别张贾》诗:“切切别思缠,萧萧征骑烦。” 宋 梅尧臣 《思归赋》:“切切余怀,欲辞印綬。”《红楼梦》第二六回:“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3).恳挚。《后汉书·窦武传》:“而詔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宋 梅尧臣 《送韩六玉汝宰钱塘》诗:“今逾二十年,志愿徒切切。” 明 李东阳 《泊故城》诗:“同袍乌臺彦,待我心切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小年》:“主人切切挽留,不闻应答。”
(4).深切。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王荆公 退居 钟山 ,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我想兄弟一别,早已三年光景,时常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明 袁宏道 《叙梅子马王程稿》:“ 梅子 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义居》:“自以身在季,不得专,切切为恨。”
(5).再三告诫之词。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 清 林则徐 《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切切!”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兹留数语,令尔细思,或有幡然之悟,执此求见,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切切。此諭。” 毛泽东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胆敢阴谋捣乱,本府本处言出法随,勿谓言之不预。切切。此布。”
(6).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诗·桧风·素冠》“我心藴结兮” 毛 传:“援琴而絃,切切而哀作。”《后汉书·窦武传》:“外閒切切,请出御 德阳前殿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穿楼而过,闻人语切切。” 鲁迅 《彷徨·祝福》:“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7).象声词。形容声音凄切。 南朝 齐 谢朓 《宣城郡内登望》诗:“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唐 皇甫冉 《魏十六还苏州》诗:“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前蜀 贯休 《夜夜曲》:“蟪蛄切切风骚骚,芙蓉喷香蟾蜍高。” 宋 罗烨 《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诗:“碧落翩翩飞雁过,青山切切子规啼。”《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切切夕风急,露滋庭草湿。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闺泣。”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倾耳(傾耳)qīng ěr
谓侧着耳朵静听。《史记·淮阴侯列传》:“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唐 章碣 《陪浙西王侍郎夜宴》诗:“小儒末座频倾耳,祗怕城头画角催。” 叶圣陶 《穷愁》:“老母倾耳 阿松 榻,微闻转侧。”  ——《漢語大詞典》
月落
唐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元 袁士元 水仙 醉阑月落金杯侧,舞倦风翻翠袖长。  ——《骈字类编》
乌啼(烏啼)wū tí
指琴曲《乌夜啼引》《乌啼引》。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参见“ 乌夜啼 ”。  ——《漢語大詞典》
半江
唐 杜甫 戏题画山水图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唐 任翻 宿巾子山禅寺 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宋 王庭圭 舟次白沙 山云四面起,风涛半江吼。
宋 杨万里 过皂口 路从青壁绝,船到半江寒。  ——《骈字类编》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