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拟思昭阳奉君王,三千宠爱一身当。

朱涣唐代〕《倾城误人身寄内翰洪丈

倾城误人身,嗟哉难具陈。请君试侧耳,听妾歌其因。

妾初未笄学新妆,肌理玉雪眉黛长。融怡窈袅销金裳,态浓意远夺目光。

当时见者心为狂,共谓绝代惊非常。拟思昭阳奉君王,三千宠爱一身当。

宁知事大缪,嫁作荡子妇。空闺独宿度芳华,蓬首乱鬓颜色朽。

四海十年不相闻,一朝归来新閒旧。新閒旧,妾何有,摈妾不使侍箕帚。

佳人多命薄,是事君信否。倾城误人身,古来唯有李夫人。

延年作歌帝所珍,贮之金屋荐华茵。宠光杂遝疏弟昆,将死掩面留馀恩。

千载不复见,言之涕沾巾。倾城误人身,此曲哀怨何可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昭阳君王三千宠爱一身

拟 ( 擬 ) nǐ
拟 [ nǐ ]
  1. 打算:~去信联系。~议。
  2.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3.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昭阳(昭陽)zhāo yáng
(1).岁时名。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淮南子·天文训》:“亥在癸曰昭阳。” 高诱 注:“在癸,言阳气始萌,万物合生,故曰昭阳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岁次昭阳,月在大梁。”
(2). 汉 宫殿名。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等殿。” 汉 班固 《西都赋》:“ 昭阳 特盛,隆乎 孝成 。” 唐 王昌龄 《长信怨》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 昭阳 日影来。” 清 叶永年 《燕》诗:“閒向主家谈故事, 昭阳 臺榭已凝尘。”  ——《漢語大詞典》
奉 fèng《國語辭典》

奉 [ fèng ]

  1. 拱捧。《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2. 进献。如:「奉献」。《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3. 敬受。如:「奉命」、「奉谕」。
  4. 推崇、拥戴。如:「奉为圭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
  5. 信仰、遵循。如:「信奉」。《左传·哀公六年》:「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
  6. 讨好、巴结。如:「奉承」。宋·无名氏《梅妃传》:「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
  7. 供养、侍候。如:「奉养」、「侍奉」、「奉亲」。
  8. 祭祀。如:「供奉」。《北史·卷二○·穆崇传》:「道武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谏造章敬寺书〉:「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
  1. 官员的薪资。《汉书·卷八·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同「俸 」。
  2. 姓。如汉代有奉挥。
  1. 自己的言行与他人有关时的敬词。如:「奉劝」、「奉陪」、「奉送启程」。
君王 jūn wáng
(1).古称天子或诸侯。《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郑玄 笺:“室家,一家之内。 宣王 将生之子,或且为诸侯,或且为天子。”《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王逸 注:“言 怀王 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清 谭献 《〈箧中词〉序》:“ 昇元 、 靖康 ,君王为之;将相大臣, 范仲淹 、 辛弃疾 为之。”
(2).诸王之尊称。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按,此指 临川王 刘义庆 。 南朝 梁 沈约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五:“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漢語大詞典》
三千 sān qiān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漢語大詞典》
宠爱(寵愛)chǒng ài
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娇纵溺爱。《汉书·张汤传》:“﹝ 张放 ﹞为侍中中郎将,监 平乐 屯兵,置莫府,仪比将军。与上卧起,宠爱殊絶。”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又寻到 南京 ,才知道小姐入宫之后,已做了贵妃,皇上十分宠爱。”  ——《漢語大詞典》
一身 yī shēn
(1).一个躯干。《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2).指整个身躯。《南齐书·裴昭明传》:“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须?” 宋 张载 《西铭》:“以人观之,四肢百骸具於一身者,体也。”
(3).谓独自一人。《战国策·赵策三》:“世以 鲍焦 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唐 王维 《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西游记》第八五回:“樵夫呵,你死只是一身,无甚掛碍,我却死得不甚乾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4).指独子单传。《后汉书·周勰传》:“自 勰 曾祖父 扬 至 勰 孙 恂 ,六世一身,皆知名云。”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隻。”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一:“三世但一身,南瞻每挥涕。”
(5).全身;浑身。《荡寇志》第七一回:“这厮一身横肉,正好喂猪狗。”《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打出一身的黑紫色来,他的手脚才渐渐的热了过来。” 姚雪垠 《长夜》三:“这个惨无人道的小场面和这一句威胁性的话,使 菊生 起一身鸡皮疙瘩。”
(6).表数量。用于服装,犹言一套。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在西边最末的那个卡座上坐着的是个青年……穿着一身咖啡色的条子西装。”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1.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2. 掌管,主持:~家。~权。~政。
  3.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4.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5.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6. 应该:应~。理~。老~益壮。
  7. 抵敌:万夫不~之勇。
  8.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9. 顶端,头:瓦~。
  10.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当 [ dàng ]
  1. 合宜:恰~。适~。妥~。
  2.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3.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4.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5.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6. 吃亏,受骗:上~。
  7.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dang •ㄉㄤ
  1.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