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水色接天遥,舟师絮语知夜潮。
碧空一夜银河决,泻下尘寰势澍泬。幽居三日常闭门,闻说蓉湖水波阔。
我来观涨蓉湖边,新晴万象争芳妍。琉璃万顷忽迸碎,一棹击破湖中天。
回头别望垂杨浦,锦缆牙樯不知数。坐中俱是观涛人,吴姬玉腕轻摇橹。
风起波纹叠万重,河流震荡何汹汹。涛头怒卷声忽壮,雄驱凫屿惊潜龙。
龙峰倒影势夭矫,还似游龙下云里。兰若楼高水面浮,颔下一颗明珠小。
忆昔范蠡乘扁舟,五湖散发随中流。黄金万镒空铸像,飘然世外恣遨游。
我今怀古意慷慨,欲仰高风不可再。惟余水面丹毛凫,浴戏浮沈逐荇菜。
此时落日沈山阿,归来击楫扬微婆。茫然湖山渺无极,隔舟静听吴侬歌。
吴刚斫桂银蟾窟,失手劈破团圞月。半轮却落湖水中,半轮依旧悬天阙。
月光水色接天遥,舟师絮语知夜潮。试看堤外青山影,何似扬州廿四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月光 yuè guāng
(1).月亮的光线,是由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反射出来的。《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 毛 传:“皎,月光也。” 唐 韩愈 孟郊 《遣兴联句》:“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宋史·陆佃传》:“﹝ 陆佃 ﹞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 朱自清 《荷塘月色》:“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见“ 月光童子 ”。 ——《漢語大詞典》
(2).见“ 月光童子 ”。 ——《漢語大詞典》
水色 shuǐ sè
(1).水面呈现的色泽。 南朝 梁简文帝 《饯别》诗:“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碧野 《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变化无穷,闪光的地方像银鳞,深苍的地方像绿缎。”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陈澄之 《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带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颗,现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
(3).方言。指人的白里透红的面色。如:那个姑娘脸上一点水色也没有。
(4).指有水色。《新华月报》1980年第6期:“这几次回家来,妈也直说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阴阳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为黑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发为五色” 唐 孔颖达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也。” ——《漢語大詞典》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陈澄之 《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带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颗,现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
(3).方言。指人的白里透红的面色。如:那个姑娘脸上一点水色也没有。
(4).指有水色。《新华月报》1980年第6期:“这几次回家来,妈也直说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阴阳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为黑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发为五色” 唐 孔颖达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也。”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天遥
唐 皇甫曾 送归中丞使新罗 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
唐 徐浩 谒禹庙 地极临沧海,天遥过斗牛。 ——《骈字类编》
唐 徐浩 谒禹庙 地极临沧海,天遥过斗牛。 ——《骈字类编》
舟师(舟師)zhōu shī
(1).水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楚子 为舟师以伐 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义熙 中, 刘公 西入 长安 ,舟师所届,次于 洛阳 。” 宋 戴埴 《鼠璞·防海》:“舟师始於 吴 越 。”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朝廷以 定海 孤悬海中,非海道舟师不能恢復。”
(2).船夫;舵手。《新唐书·王义方传》:“道 南海 ,舟师持酒脯请福。” 明 高启 《欲访李孝廉至娄江遇风而回》诗:“舟师捩柂若无力,帆势如蓬几飘转。”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作歌》:“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 ——《漢語大詞典》
(2).船夫;舵手。《新唐书·王义方传》:“道 南海 ,舟师持酒脯请福。” 明 高启 《欲访李孝廉至娄江遇风而回》诗:“舟师捩柂若无力,帆势如蓬几飘转。”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作歌》:“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 ——《漢語大詞典》
絮语(絮語)xù yǔ
(1).连绵不断地低声说话。 明 王錂 《春芜记·邂逅》:“听花前絮语情无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口技》:“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骆宾基 《庄户人家的孩子》一:“湖水寂寞地絮语, 东山 传来声声狼嚎。”
(2).唠叨的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母不能忍,朝夕多絮语。” ——《漢語大詞典》
(2).唠叨的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母不能忍,朝夕多絮语。”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夜潮
王昌龄宿京江口诗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东张祜赠薛鼎臣侍御诗见春雾下 章碣寄江道友诗见晓骑下乔方干寄台州孙从事诗见春游下 张 金山寺诗见秋月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