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官吏偷生尽恇怯,兵民无耻何责焉。

彭蕴章清代〕《议恤军营阵亡将士因思酿乱之由慨然有作

神州一统州县千,牧民所恃守令贤。去其害马群不乱,讽以佩犊善必迁。

万户皆得安耕凿,颛蒙何至甘作奸。圣朝神武开王业,康熙戡乱文教宣。

乾隆之季世丰盛,大臣黩货民力殚。民贫吏虐邪慝作,异端蜂起名白莲。

环攻城邑掠村落,干戈纷扰楚陕川。嘉庆初元始渐息,师劳财匮幸释肩。

朝廷特颁宽大诏,胁从罔治多矜全。大慝虽去莠民在,蘖芽旋复生其间。

敛财或众亦多术,漫衍宇内五十年。亲民之官如传舍,但幸无事为苟安。

岂无一二循良吏,诘奸锄暴不避难。徒搏终遭豺虎噬,无斧安得荆榛芟。

请兵既恐坐激变,酿乱不如求罢官。因兹涂饰纲纪坏,甘贻后患忍目前。

曹滑赵城乱相继,武冈崇阳复揭竿。削平虽赖施人力,成功得不归之天。

其时奸邪犹畏法,王师所至如飞翰。自从言官禁海市,坐看万里鲸波掀。

大将无功战士嬉,行军失律国纪干。官吏偷生尽恇怯,兵民无耻何责焉。

所赖圣神德泽厚,如培颠木阅岁寒。环瀛十载疮痍复,金粟百万水旱蠲。

维持国脉使可继,急苏民困销烽烟。今皇御宇崇名教,褒贤奖善茅如莲。

儒臣进讲勤稽古,博士议礼凛奉先。心哀鸿泽逋赋豁,书达象胥番舶还。

方期斯世俗淳美,胡图僻壤民梗顽。初闻桂岭啼枭鸟,旋见湘江游毒蟃。

欃枪远指斗牛野,氛祲近逼析木躔。元戎屡易功未就,坚城叠破师无完。

三年缺斨悯士苦,六月出车望帅旋。运筹帷幄臣无状,揽衣夙夜帝罔愆。

良由墨吏养痈久,黄巾妖孽遍九寰。城狐社鼠声相应,诛戮不胜徒实繁。

所惜驱来鹅鹳阵,如罴如虎皆桓桓。先轸入狄死犹壮,莫敖荒谷亦可怜。

勒名金石吊英魄,极目疆场招断魂。司马旌功兼恤难,皇仁禄及其子孙。

公等九京当瞑目,人生一梦如浮云。嗟余窃禄忝九列,委蛇曾无汗马勋。

惟愿羽书奏三捷,得见剑戟消八埏。十年生聚邦本固,万方绥靖宪典宽。

圣人垂拱民气乐,贤才辅治官勿瘝。倾否济屯在人事,自今以往当思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官吏偷生恇怯兵民无耻

官吏 guān lì
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 二世 乃遵用 赵高 ,申法令。乃阴与 赵高 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於庭。”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蠹鱼》:“字汝曰蠹汝不耻,真同官吏剧贪侵。”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 寻邬 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  ——《漢語大詞典》
偷生(媮生)tōu shēng
亦作“媮生”。
(1).苟且求活。《荀子·荣辱》:“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逸周书·芮良夫》:“尔执政小子,不图善,偷生苟安,爵贿成。”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鲁迅 《野草·希望》:“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的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2).假称活着。 唐 常楚老 《祖龙行》诗:“腐肉偷生三千里,伪书先赐 扶苏 死。”
(3).迷信谓不经轮回,偷偷诞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或有无依魂魄,附人感孕,谓之偷生。高行緇黄,转世借形,谓之夺舍。是皆偶然变现,不在轮迴常理之中。”
媮生:亦作“偷生”。苟且求活,无所作为地生活。《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朱熹 集注:“媮,音偷,旧音俞,非是。” 唐 司空图 《乙丑人日》诗:“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媮生作老人。”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恇怯 kuāng qiè
懦弱,胆怯。《后汉书·袁绍传》:“ 馥 素性恇怯,因然其计。”《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其后 辅 营兵有夜叛出者”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彊。”《隋书·虞世基传》:“卿是书生,定犹恇怯。”  ——《漢語大詞典》
兵民 bīng mín
(1).指壮丁。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復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2).士兵和民众。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  ——《漢語大詞典》
无耻(無恥)wú chǐ
亦作“ 无耻 ”。
(1).不知羞耻;不顾羞耻。《礼记·表记》:“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 唐 武元衡 《行路难》诗:“休説编氓朴无耻,至竟终须合天理。”《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他﹞却干出如此无耻之事!” 丁玲 《韦护》第三章:“她觉得那女人太无耻了。”
(2).指无耻之徒。《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责 ( 責 ) zé/zhài
责 [ zé ]
  1. 责任,分(fèn)内应做的事:~任。尽~。负~。职~。专~。~无旁贷。
  2. 要求:~求。~令。~成。
  3. 指摘过失:求全~备。~怪。斥~。~罚。谴~。
  4. 质问,诘(jié)问:~问。~难。~让。
  5.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杖~。
责 [ zhài ]
  1. 同“债”。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