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清门女大初嫁夫。

王恭明代〕《高凉梁惟正贤妇歌

君不见铜鱼山高崒嵂,蜿蜒下有龙湫窟。神秀清泠杳蔼中,散落谁家作英物。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

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

愿为王雎不顾情,愿夫天路受恩荣。铜鱼山崩海水竭,世上应磨贤妇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门初嫁

清门(清門)qīng mén
(1).寒素之家。 唐 杜甫 《丹青引》:“将军 魏武 之子孙,於今为庶为清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与期而归。诡告翁,言卫爱清门,不责貲。”
(2).清贵的门第。 唐 白居易 《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长源远派,大族清门,珪组贤俊,準绳济美,斯 崔氏 所以绵千祀而甲百族也。”
(3).书香门第。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十餘代衍秀才家,旧德清门世所夸。”自注:“余家自前 明 至今,以秀才相传者十五叶。 河间 纪文达 师视 闽 学时,曾手製‘书香世业’四字榜於堂。”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武进 臧鏞堂 在东 ,大儒 玉林先生 之元孙,絜弟 礼堂 ,和贵屏弃俗尚,独抱遗经朴学,清门歷四世,不坠家法,两 汉 以后未有也。”  ——《漢語大詞典》
女 nǚ/rǔ《國語辭典》

女 [ nǚ ]

  1. 女子,与「男」相对。如:「才女」、「男女平等」。《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南蛮传》:「贵女贱男,同姓为婚。」
  2. 女儿。如:「生儿育女」。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四颗星。《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怀帝永嘉六年七月,荧惑、岁星、太白聚牛、女之间。」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女性的、雌性的。如:「女道士」。《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崔绍》:「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
  2. 幼小、柔弱。《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

女 [ rǔ ]

  1. 你。《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同「汝 」。
  1. 姓。如商代有女方。

女 [ nǜ ]

  1. 将女儿许配给他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聊斋志异·卷六·江城》:「临江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富室争女之。」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初嫁 chū jià
(1).谓刚出嫁。 唐 皮日休 《石榴歌》:“萧孃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 公瑾 当年, 小乔 初嫁了。”
(2).首次出嫁。《水浒传》第二五回:“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  ——《漢語大詞典》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1.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2.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3.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4.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1.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2.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3.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1.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1.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