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谁同紫芝友,桂枝谁攀援。

黄铢宋代〕《寄南康使君仲晦五十二兄

故人久已别,出拥朱辕轓。昨尝枉札素,谓言寻里门。

云胡不践诺,使我心烦冤。天门深九重,叫阍闻有言。

狺狺猛犬吠,曀曀黄霾昏。何由一褰开,豁然见乾坤。

沈忧谅难寤,掩默孰与论。秋风吹层波,落叶何翩翻。

林端月照夜,谷口云迷村。谁同紫芝友,桂枝谁攀援。

江蓠老已尽,况复芳兰荪。应当虎符恋,茕茕劳梦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紫芝桂枝攀援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紫芝 zǐ zhī
(1).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唐 欧阳詹 《珍祥论》:“紫芝产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为王者之符。”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
(2).比喻贤人。《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紫芝皆喻贤智,萧、艾,贱草。皆喻不肖。”《旧唐书·杨炎传》:“丁忧,庐於墓前,号泣不絶声,有紫芝、白雀之称,义表其门閭。”  ——《漢語大詞典》
友 yǒu《國語辭典》

友 [ yǒu ]

  1. 意气相投、情谊互通的人。如:「好友」、「益友」、「至友」。《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柳宗元〈师友箴〉:「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
  1. 兄弟相亲相爱。《书经·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南史·卷六○·傅昭传》:「昭弟映,字徽远,三岁而孤。兄弟友睦,修身励行,非礼不动。」
  2. 结交。《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
  3. 亲爱。《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 有友好关系的。如:「友军」、「友邦」。
桂枝 guì zhī
(1).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 唐 卢照邻 《明月引》:“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 唐太宗 《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 唐 孟浩然 《送洗然弟进士举》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宋 梅尧臣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元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 桂林一枝 ”。
(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桂》﹝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尔雅》所谓侵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 融州 、 桂州 、 交州 ,甚良。”
(4).古代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漢語大詞典》
攀援 pān yuán
(1).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庄子·马蹄》:“是故禽兽可係羈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而窥。”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萝蔓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元 许谦 《冯公岭》诗:“攀援何异 蜀 道难,气竭神疲背流汗。”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茅麓山》:“诸将皆於层巖陡壁间,草衣卉服,攀援荆葛而进。” 邓洪 《山中历险记》:“我攀援着下去一看,树丛后面还有一个石洞。”
(2).追随;依附。《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 唐 孟郊 《戏赠无本》诗之二:“相思塞心胸,高逸难攀援。”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二:“人主宫闈之中,少有偏暱,臣子不可妄有攀援,亦不可过为排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凡子臣弟友,各有分所当为,各有奉值,各有才德,各宜奋力上进,致令闻外著,岂可攀援以玷仕途?”
(3).援引提拔;支持。《汉书·翟方进传》:“﹝ 朱博 等﹞与 立 交通厚善,相与为腹心,有背公死党之信,欲相攀援,死而后已。”《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今帝崩无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 清 刘大櫆 《与某翰林书》:“独先生于 櫆 ,非有攀援之交,共事之情,久故之知……一旦见其文,击节赏叹。”
(4).援用,引用。 宋 司马光 《乞令三省诸司无条方用例白札子》:“近岁三省及百司多用例破条,诸色人亦多於条外攀援体例,希求恩泽。”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臣又虑朝廷惜此恩例,恐今后妄有攀援。”
(5).挽留。《汉书·杜钦传》:“主上照然知之,故攀援不遣。”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