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薛令之阑干,苜蓿充官斋。

何栻清代〕《种菜歌为郑稼夫

田园将芜归去来,欲行不行心徘徊,嗟我肉食非其才。

我不能蛴螬聚蠹食半李,蚂蚁分膻钻大槐。充肠亦自足藜藿,糊口何用辞蒿莱。

朔来岂屑一囊粟,隗始正慕千金台。安知饮啄已前定,命薄不受天栽培。

噫嘻,芸生柢地岂有殊根荄,彼荼此荠谁其主者纷安排。

不识我于禄籍注何等,异日饥驱饱卧今日安能猜?

今之人兮,但知李叔平翟子威。龙阳洲上藏木奴,鸿却陂中收芋魁。

君不见郑馀庆,整顿葫芦治宾篹,薛令之阑干,苜蓿充官斋。

仙厨鸾凤乃如此,而我离蔬释屩何为哉。稼夫学稼兼学圃,有田在吴身在鲁。

长镵大笠长相左,君自不归归亦许。我昔游姑苏,独倚金阊眺平楚。

半州绿水半州山,一寸黄金一寸土。当日荒台纵鹿游,于今列舍争蜂聚。

虎邱飒沓涌仙梵,鹤市掀豗閧屠酤。人声如潮沸子午,不习更桑习歌舞。

闹处但闻争璞鼠。桔槔那怪有机事,锄锸正愁无隙所。

但需负郭二百亩,未要封侯十万户。天悭独不畀区区,人满故难营膴膴。

岂知众人所弃君所取,聚族携孥远城府。雄才久蓄计然计,雌伏甘如处女处。

求田要作多田翁,治生原为养生主。从监河侯贷升斗,与洞庭君裂土宇。

兔园旧册种树篇,鸿宝新书井田谱。蓑衣箬笠长谢东诸侯,琅菜琼蔬待乞西王母。

种分白璧何累累,花散黄金亦栩栩。晚菘早韭足誇周,细菌寒匏那羡庾。

痴肥蓣菔易生儿,老辣芥姜应共祖。红丁簌簌绽蒌蒿,绿甲森森襁蒿苣。

葱挐龙爪蕨舒拳,苋挺狮头茄发乳。青黄碧绿难为名,芼炙烹羹胥听汝。

梦酣定不斗羊蔬,客至犹堪侑鸡黍。君不见庾郎食鲑二十七,太常斋期三百五。

天茁此徒佐鼎俎,强欲得之天不与。世人饕餮事口腹,口腹未甘心已苦。

岁租十县给初筵,日费万钱谋下箸。赌射呼奴解俊牛,过厅命侣推肥羜。

传餐新配五侯鲭,置驿远封千里脯。直分膏润丐三彭,自蓄腥昏招二竖。

齧肥岂独齿先亡,蕴毒将无脾半腐。嗜好酸咸那可医,性灵淡泊谁能咀。

豉香盐白最宜人,饮血茹毛终胜古。养贤何必尽大烹,食淡岂惟为小补。

真香融洽留齿牙,元气清虚还脏腑。已办冰壶作佳传,更从玉版参禅语。

久含此意何时吐,乐事行将与君赌。候鸟惊人呼九扈,可惜流光去如弩。

岂不怀归念终窭,安能缩地师壶公,从此栖山友巢父。

谁非沮溺徒,乃与绛灌伍,使我有田可芸门可杜。

胡不脱冠为履苴,笔研将来投一炬。吁嗟乎,刍狗文牺何足数,灌园叟,卖菜佣,闭门何地无英雄。

君不见邵平锄瓜东门外,杨恽种豆南山中。当时亦复肉五鼎、粟万钟,一跌遂与农夫同。

何若留侯辟谷从赤松,不然采芝径蹑东园公。可怜桃梗畏春雨,却忆莼菜惊秋风。

身无缰锁谁羁笼,驱之驱之吾欲东。人定不忧天不从,君其圃矣吾其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阑干苜蓿官斋

薛 xuē《國語辭典》

薛 [ xuē ]

  1. 國名。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東南。
  2. 姓。如唐代有薛仁貴。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1.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2.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3.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令勉。
  1.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1.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2.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阑干(闌干)lán gān
(1).横斜貌。 三国 魏 曹植 《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金 史肃 《宿睦村》诗:“阑干河汉已西倾,独坐披衣过五更。” 陈三立 《十月十四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诗:“霜月阑干照头白,天涯为念旧恩存。”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竦听荒鸡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2).借指北斗。 明 杨基 《岳阳楼》诗:“春色醉 巴陵 ,阑干落 洞庭 。”
(3).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絶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復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 三国 魏 曹植 《妾薄命》诗之二:“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 清 钱谦益 《答新安方望子投诗枉访》诗:“茧穴鸡窠正怯寒,清晨剥啄响阑干。”
(4).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 北倚阑干。”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含情佇立凭阑干,远峰漠漠登楼看。” 冰心 《往事二》五:“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迭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
(5).眼眶。 宋 毛滂 《惜分飞》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又眼眶谓之阑干。”
(6).方言。镶在衣服上的花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四部分一:“我前天才叫人买了一件衣料同周身的阑干回来,你拿去做棉袄穿,算是我送你的一点情谊。”自注:“在 光绪 中叶,即是在一八九○年前后, 四川 女人服装是上衣下裙。上衣除青缎驼肩、绣花颜色缎挽袖外,还要通身缘一道缎锦辫子。这辫子,便叫阑干。”  ——《漢語大詞典》
苜蓿 mù xu
(1).古大苑语buksuk的音译。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 西域 各国, 汉武帝 时, 张骞 使 西域 ,始从 大宛 传入。又称怀风草、光风草、连枝草。花有黄紫两色,最初传入者为紫色。可供饲料或作肥料,亦可食用。《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 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唐 薛令之 《自悼》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 海盐 翁学训 严之 , 寿昌 人。为人严正,而接士宽厚。官贫斋冷,苜蓿自甘,未尝与寒生计束修已上。”
(2).马嗜苜蓿,故亦用作马的代称。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嘶风则苜蓿千群,卧野则騊駼万帐。”  ——《漢語大詞典》
充 chōng《國語辭典》

充 [ chōng ]

  1. 填滿、裝滿。如:「充電」。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2. 代理、擔任。如:「權充」、「充當家庭教師」。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3. 假冒。如:「冒充」、「打腫臉充胖子」。
  1. 姓。如戰國時有充虞。
官斋(官齋)guān zhāi
犹官舍。 清 唐孙华 《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 范蠡 高城绕驾臺,官斋自昔枕崔嵬。”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