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伏波 fú bō
(1). 汉 将军名号。 西汉 路博德 、 东汉 马援 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 宋 鲍照 《代苦热行》:“ 戈船 荣既薄, 伏波 赏亦微。” 唐 刘长卿 《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 横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横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 ——《漢語大詞典》
(2).谓平息变乱。 王闿运 《丁文诚诔》:“抗急疏而请使,举偏师以伏波。” ——《漢語大詞典》
幕 mù《國語辭典》
幕 [ mù ]
名- 垂挂的帘幔。如:「罩幕」、「帘幕」、「黑幕」。唐·李贺〈夜坐吟〉:「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蛾。」宋·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词:「惊飙动幕,扶残醉,遶红药。」
- 篷帐、营帐。如:「帐幕」、「幄幕」。《汉书·卷五十四·苏建传》:「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宋·姜夔〈翠楼吟·月冷龙沙〉词:「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
- 幕府的简称。指古代将帅或行政官的府署。如:「幕客」、「入幕之宾」。明·袁宏道〈徐文长传〉:「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 幕府中办理文书或其他助理人员。《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写封信给钱县令,叫他赶紧辞了这个劣幕,另换妥人。」
- 戏剧中的一个大段落,当台幕降落时,表示布幕的更换或时间的流逝,或同时表示两者。如:「全剧共四幕」。
- 量词。计算舞台剧幕布起落次数的单位。如:「独幕剧」、「三幕剧」。
- 覆盖。《庄子·则阳》:「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
幕 [ mò ]
名- 沙漠。《史记·卷一一○·匈奴传》:「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 北。」通「漠」。
书记(書記)shū jì
(1).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 在 大月氏 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东观汉记·梁鸿传》:“ 鸿 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 许 ,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2).指书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 ,数通书记相报谢。”《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 规 答书记,众人怪其工。” 宋 曾巩 《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嚮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3).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吕向 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 唐 朱庆余 《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 清 孙枝蔚 《留别钱退山》诗:“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4).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 北平 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
(5).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6).书写;记载。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严遵美 ……其子仕 蜀 ,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东皋 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 ——《漢語大詞典》
(2).指书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 ,数通书记相报谢。”《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 规 答书记,众人怪其工。” 宋 曾巩 《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嚮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3).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吕向 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 唐 朱庆余 《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 清 孙枝蔚 《留别钱退山》诗:“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4).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 北平 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
(5).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6).书写;记载。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严遵美 ……其子仕 蜀 ,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东皋 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 ——《漢語大詞典》
礼 ( 禮 ) lǐ
礼 [ lǐ ]
-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 姓。
崔 cuī《國語辭典》
崔 [ cuī ]
形- 高大险峻。《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文选·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隐辚郁律。」
- 姓。如唐代有崔颢。
骃 ( 駰 ) yīn
骃 [ yīn ]
- ◎ 浅黑杂白的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