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元戎鼠窜全陕动,赐剑无光一竖儒。

何转书明代〕《寒夜宿李远及书床同读叶太保诗集

谡谡霜风裂窗纸,屋梁落月光如晷。百忧辗转不成寐,意气感君为君起。

眼空千古谁足俦,篆刻雕虫亦奚以。董闱藜火检缣缃,讨得盛明一诗史。

篇中三复引杯长,唾壶击缺宝刀委。马革先贤何苦辛,年来笑我肉生髀。

长歌风雨走龙蛇,严律冰霜如壁垒。弯弧射虎矢入石,万夫那得不披靡。

毫锋墨锷孰可当,其为力也或如此。君不见奇男舞勺年,风雷摧下身不颠。

掩骸瘗骨亦童稚,鹰犬步伍已肃然。弱冠榜花明照人,三都骋誉等纤尘。

驱蝗渡虎不足道,开疆歼贼尤殊勋。君不见节钺遥临贵竹时,播酋胆落如悬丝。

可奈渴蛟与饥虎,获取稛载填沟池。瑰丽珠玑瓜子金,掖庭婉转皆为持。

上书请讨不见用,终为西南一疮痍。误国奸臣易世见,姚宋没后空回思。

又不见甘肃悬河外单弱,以步当骑如捕鹊。万簇霜毛剪剪交,拐子马前皆铁脚。

战车五疏达九重,巩固皇图资庙略。宁夏潢池内弄兵,一席未暖气磅礴。

宁夏外连西北胡,马肥卒悍日长驱。元戎鼠窜全陕动,赐剑无光一竖儒。

乾坤此际几倾覆,公破锦囊展骥足。牵挠排挤二十年,指挥今得行吾独。

激水拿舟陆地行,决河过堞天为浊。又不见函首乞降款款词,三军置酒烹肥牲。

武官李麻无远虑,文官监者亦为宜。公独厉色斩降旗,一哱自焚一哱羁。

李广由来本数奇,太仓嫉沮公不知。时王太仓当轴但知坚请骸骨归,归后东征频丧师。

若留数载靖边陲,河山万古壮鸿基。余生也晚事已非,束发遭逢国运衰。

大厦难将一木支,丹书玉笥无可施。掩泪读公长短诗,雪宵相对交涕洟。

一沾君裳,一湿我衣。漏尽红轮东海垂,阳回万户春葳蕤。

又听黄鸟啭南枝,渥洼骏马何奔驰。暖阁梅花酒一卮,蛟龙潜跃会有期。

大材晚就古所推,旂常勋伐君与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元戎鼠窜赐剑一竖

元戎 yuán róng
(1).大的兵车。《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朱熹 集传:“元,大也。戎,戎车也。”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驍骑十万,元戎轻武,长轂四方,雷輜蔽路。”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元戎十乘,驱 卫 霍 於前军;甲士三千,列 孙 吴 於后殿。”
(2).大军。《史记·三王世家》:“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开禁仓以振贫穷。”《汉书·董贤传》:“统辟元戎,折衝绥远。” 颜师古 注:“元戎,大众也。” 宋 苏轼 《除苗授殿前副都指挥使制》:“出总元戎,作先声於士气;入为环尹,寓军政于国容。” 清 秦松龄 《杂感》诗:“ 关陇 车书此日同,相公拜命领元戎。”
(3).主将,统帅。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王》:“我之元戎上将,协力同心,承禀朝謨,致行明罚。” 唐 柳宗元 《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以谋画佐元戎,常有大功。”《老残游记》第六回:“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陈毅 《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 泰岱 。”
(4).军器名,弩的一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亮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漢語大詞典》
鼠窜(鼠竄)shǔ cuàn
(1).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走。《汉书·蒯通传》:“ 常山王 奉头鼠窜,以归 汉王 。” 颜师古 注:“言其迫窘逃亡,如鼠之藏窜。” 明 陆采 《怀香记·京邸遇旧》:“侯门廝养,避干戈鼠窜多方。” 林纾 《荆生》:“尔可鼠窜下山,勿汗吾简。”
(2).老鼠奔窜。 清 吴伟业 《西巘顾侍御作图记胜因赋长句》:“鼠窜回廊僧舍空,鸦啼废井渔扉闭。”  ——《漢語大詞典》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1.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1.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1.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陕 ( 陝 ) shǎn
陕 [ shǎn ]
  1. 中国陕西省的简称。
  2. 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陕县。
  3. 姓。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赐剑(賜劍)cì jiàn
(1).赐给宝剑。命自杀。 汉 王充 《论衡·骨相》:“大夫 种 不能去,称病不朝,赐剑而死。”《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闻 萧生 縊死,困於 石显 ; 贾子 放外,谗在 絳灌 ; 白起 赐剑於 杜邮 ; 晁错 致诛於东市。” 晋 潘岳 《西征赋》:“未十里於迁路,寻赐剑以刎首。”
(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 唐 权德舆 《西岳庙祝谒》诗:“解龟罢金鼎,赐剑犹龙泉。”《辽史·圣宗纪二》:“復遣 东京 留守 邪律抹只 以军继进,赐剑专杀。” 清 邵长蘅 《侯方域传》:“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一竖(一竖)
北史萧宝夤传时梁武弟子西丰侯正德来降宝夤表曰正德既不亲亲安能亲人脱包此凶丑寘之列位百官是象其何诛焉臣衅结祸深痛缠骨髓日暮途遥报复无日岂区区于一竖哉  ——《骈字类编》
儒 rú《國語辭典》

儒 [ rú ]

  1. 术士,古代指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说文解字·人部》:「儒,术士之偁。」《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2. 学者、读书人。如:「博学鸿儒」。《红楼梦·第一回》:「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
  3. 孔子所创的思想学派。《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4. 参见「[[侏儒]]」条。
  1. 懦弱畏事。《魏书·卷八八·良吏传·序》:「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通「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