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厦难将一木支,丹书玉笥无可施。

何转书明代〕《寒夜宿李远及书床同读叶太保诗集

谡谡霜风裂窗纸,屋梁落月光如晷。百忧辗转不成寐,意气感君为君起。

眼空千古谁足俦,篆刻雕虫亦奚以。董闱藜火检缣缃,讨得盛明一诗史。

篇中三复引杯长,唾壶击缺宝刀委。马革先贤何苦辛,年来笑我肉生髀。

长歌风雨走龙蛇,严律冰霜如壁垒。弯弧射虎矢入石,万夫那得不披靡。

毫锋墨锷孰可当,其为力也或如此。君不见奇男舞勺年,风雷摧下身不颠。

掩骸瘗骨亦童稚,鹰犬步伍已肃然。弱冠榜花明照人,三都骋誉等纤尘。

驱蝗渡虎不足道,开疆歼贼尤殊勋。君不见节钺遥临贵竹时,播酋胆落如悬丝。

可奈渴蛟与饥虎,获取稛载填沟池。瑰丽珠玑瓜子金,掖庭婉转皆为持。

上书请讨不见用,终为西南一疮痍。误国奸臣易世见,姚宋没后空回思。

又不见甘肃悬河外单弱,以步当骑如捕鹊。万簇霜毛剪剪交,拐子马前皆铁脚。

战车五疏达九重,巩固皇图资庙略。宁夏潢池内弄兵,一席未暖气磅礴。

宁夏外连西北胡,马肥卒悍日长驱。元戎鼠窜全陕动,赐剑无光一竖儒。

乾坤此际几倾覆,公破锦囊展骥足。牵挠排挤二十年,指挥今得行吾独。

激水拿舟陆地行,决河过堞天为浊。又不见函首乞降款款词,三军置酒烹肥牲。

武官李麻无远虑,文官监者亦为宜。公独厉色斩降旗,一哱自焚一哱羁。

李广由来本数奇,太仓嫉沮公不知。时王太仓当轴但知坚请骸骨归,归后东征频丧师。

若留数载靖边陲,河山万古壮鸿基。余生也晚事已非,束发遭逢国运衰。

大厦难将一木支,丹书玉笥无可施。掩泪读公长短诗,雪宵相对交涕洟。

一沾君裳,一湿我衣。漏尽红轮东海垂,阳回万户春葳蕤。

又听黄鸟啭南枝,渥洼骏马何奔驰。暖阁梅花酒一卮,蛟龙潜跃会有期。

大材晚就古所推,旂常勋伐君与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大厦一木丹书玉笥无可

大厦 dà shà
(1).高大的房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大厦既构,尚求一木之支。” 明 杜浚 《肥水先生忽有居》诗:“新栽竹始开三径,大厦人先庇万间。”
(2).今亦用作高楼之名。如:上海大厦。  ——《漢語大詞典》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一木
唐 杜甫 水槛 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
唐 储光羲 望幸亭 大厦非一木,沈沈临九逵。  ——《骈字类编》
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1.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2.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3.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4.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 量词:➊ ​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 付款。如:「收支」、「开支」。
  4.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1.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丹书(丹書)dān shū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  ——《漢語大詞典》
玉笥 yù sì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 梁 刘孝威 《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2).传说中的玉筐。《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武帝 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3).指帝祚。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4).山名。在 湖南 湘阴县 东北,相传 屈原 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 屈子祠 。 南朝 梁 张缅 《南征赋》:“ 玉笥 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 朱孝臧 《庆春宫》词:“断云 玉笥 ,感词客,依稀有灵。”
(5).山名。在 江西 永新县 。道家称为仙居之所。《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 玉笥山洞 ,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 吉州 永新县 ,真人 梁伯鸞 主之。” 宋 苏辙 《青词·阁皂》:“过 临江 ,近瞻 阁皁 ,遥望 玉笥 ,诚心惕然。”
(6).山名。在 浙江 。 唐 方干 《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 玉笥 ,成行白鸟下 耶溪 。” 宋 陆游 《游镜湖》诗:“超然登 玉笥 ,及此烟月夕。”自注:“ 玉笥峯 在 会稽山 南。”  ——《漢語大詞典》
无可(無可)wú kě
(1).犹言无可无不可。《后汉书·仲长统传》:“任意无非,适物无可。” 南朝 宋 鲍照 《转常侍上疏》:“自惟常人,触事无可。”
(2).不能,无法。《艺文类聚》卷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淮牛渚津 水极深,无可算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恍惚杳冥,茫无实据,虽 阎罗 包老 亦无可措手。” 茅盾 《子夜》八:“好像犯人被判决了罪状, 冯云卿 到此时觉得无可躲闪了。”
(3).犹言没有可以。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他为官的政绩,只能说是平平,无可称述。”  ——《漢語大詞典》
施 shī《國語辭典》

施 [ shī ]

  1. 实行、推行。如:「无计可施」、「恩威并施」。
  2. 给予。如:「施比受更有福」。《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宋·钱公辅〈义田记〉:「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3. 加。如:「施压」、「薄施脂粉」。《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大宗师》:「利泽施乎万世。」
  4. 设置、安置。《隋书·卷四十·宇文恺传》:「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九下·滇游日记十一》:「水分两派来,一东南,一西北,俱成悬流,桥不复能施。」
  1. 恩惠、德泽。如:「受施慎勿忘」。《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2. 姓。如汉代有施雠。

施 [ yí ]

  1. 斜的古字。即斜行,迂回曲折著走路。《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汉·赵岐·注:「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2. 参见「[[施施]]」条。

施 [ yì ]

  1. 及、延及。《诗经·大雅·皇矣》:「施于孙子。」《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2. 移动、变化。《荀子·儒效》:「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唐·杨倞·注:「施,读曰移。 」《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