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尽资两汉记金石,辨證详明助新纂。

郑孝胥清代〕《题济宁李一山所藏唐拓武梁祠画像

唐拓旧传李氏本,荆川父子留私篆。国初鉴赏得朱查,武梁祠像名初显。

衎斋秘藏凡几载,旋入扬州玲珑馆。佩兮割爱遗汪君,转赠秋盦意殊款。

秋盦嘉祥获遗石,重立武祠抉幽隐。前后石室文益多,载籍未收剔苔藓。

殷勤持此寄覃溪,好古天教福双眼。尽资两汉记金石,辨證详明助新纂。

猿叟赋诗石洲继,道光季年事非远。济宁李氏久失之,宝物何缘出京辇。

十四图才存十一,馀烬居然脱兵燹。流传先后粗可稽,题跋如林幸无损。

李君自序具颠末,时士续咏见盛晚。老夫敛笔复何云,聊快任城璧终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两汉金石详明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1.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2.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3.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4. 智慧能力:~质。天~。
  5. 出身和经历:~格。~历。
  6. 姓。
两汉(兩漢)liǎng hàn
西汉 和 东汉 的合称。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两汉 京兆 河南 尹,及执金吾司隶校尉,皆使人导引传呼,使行者止、坐者起。” 宋 陆游 《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诗:“气钟 太华 中条 秀,文在先 秦 两 汉 间。” 清 阮元 《〈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漢語大詞典》
记 ( 記 ) jì
记 [ jì ]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
  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
  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
  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
  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
  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金石 jīn shí
(1).金和美石之属。《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剋扞於强御。” 宋 杨万里 《程泰之尚书龙学挽词》:“相逢便金石,一别几春秋。” 清 梁章钜 《退庵笔记·摄生》:“若常令少小之緼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而寿比南山矣。”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 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槃盂。’ 高 注云:‘金,鐘鼎也;石,丰碑也。’”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既还奏,羣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於无穷。”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4).常用以比喻不朽。 汉 陆贾 《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絶之世,岂不难哉!”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5).指钟磬一类乐器。《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 韦昭 注:“金,钟也;石,磬也。”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唐 司空图 《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诗至于动天地……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絃金石造歌以被之。”
(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唐 张乔 《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颯动江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南朝 梁 沈约 《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唐 韩愈 《荆州唱和诗序》:“鏗鏘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清 郑燮 《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鏗鏘叶平上。”
(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郑玄 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
(9).指古代丹药。《旧唐书·裴潾传》:“况金石皆含酷烈热毒之性……臣愿所有金石,鍊药人及所荐之人皆先服一年,以考其真伪,则自然明验矣。” 明 李贽 《藏书·因时大臣·谢安》:“譬如人有虚怯之症……不遽试以金石之药,攻劫之剂。”  ——《漢語大詞典》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1.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2.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1.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1.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1.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2.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详明(詳明)xiáng míng
(1).详细明白。《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筭罔论》,言甚详明。”《宋史·刑法志一》:“审刑院举详议官,就刑部试断案三十二道,取引用详明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提督》:“ 舒公 召公询其颠末,公应对详明, 舒 荐於朝。” 孙犁 《〈吴泰昌艺文轶话〉序》:“文字流畅,考订详明。”
(2).审慎明敏。 宋 宋祁 《赐权知开封府吴育乞解京府不允诏》:“卿志力开济,饰之文敏,京轂操决,号为详明。” 明 李东阳 《孔氏四子字说》:“人能学礼,则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而能立。”
(3).审察明白。 唐 柳宗元 《礼部为百官上尊号第一表》:“伏维陛下小谦让之节,安延企之情,特詔明儒礼官、百僚庶尹,详明故实,议崇圣德,则人望允厌,神心获安。”  ——《漢語大詞典》
助 zhù/chú《國語辭典》

助 [ zhù ]

  1. 辅佐、帮忙。如:「互助」、「援助」、「守望相助」。唐·白居易〈春寒〉诗:「助酌有枯鱼,佐餐兼旨蓄。」
  1. 殷商时代的赋税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贡,殷人七十而助。」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纂 zuǎn《國語辭典》

纂 [ zuǎn ]

  1. 红色的丝带。《说文解字·糸部》:「纂,似组而赤。」清·段玉裁·注:「按:组之色不同,似组而赤者则谓之纂。」
  2. 妇女梳在头后的发髻。如:「她头上绾个纂。」通「䰖」。
  1. 编辑。《晋书·卷三○·刑法志》:「时虽有蠲革,而旧律繁芜,未经纂集。」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今且各纂诗律,麤为卷第。」
  2. 汇聚、招集。《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勒纂兵戒期,将袭浚。」
  3. 继承。《礼记·祭统》:「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文选·张衡·东京赋》:「且夫挈缾之智,守不假器,况纂帝业而轻天位。」通「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