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半生遇合与心违,宦海浮沈我未归。

陈毓瑞清代〕《自题五十小影

半生遇合与心违,宦海浮沈我未归。两鬓苍苍渐似雪,回头四十九年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半生遇合心违宦海浮沈

半生 bàn shēng
(1).谓没有完全死。 北周 庾信 《慨然成咏》:“交让未全死,梧桐唯半生。”参见“ 半死半生 ”。
(2).半辈子;半世。《晋书·魏咏之传》:“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咏之 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况百日邪!’”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缪艮 《沈秀英传》:“呜呼!半生知己,尚当於青楼黄土中求之耶?”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但 达尔文 善于研究,却不善于骂人,所以被绅士们嘲笑了小半生。”
(3).没有全熟。如:你做的饭半生不熟。  ——《漢語大詞典》
遇合 yù hé
(1).谓相遇而彼此投合。《吕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时,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史记·佞幸列传》:“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 清 孙枝蔚 《送梁木天归里》诗之四:“出仕及少壮,风云新遇合。”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盖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2).犹碰到。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二章:“前边两个人转过了身子去,加快了脚步,似乎要逃脱出这个不愉快的遇合。”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三章:“如其遇合着有关系的,或者气性大的,他倒不管你老,你穷,你是女的。”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心违(心違)xīn wéi
心愿没有达到。 唐 杜甫 《忆昔行》:“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  ——《漢語大詞典》
宦海 huàn hǎi
指官场。因仕宦升沉无定,多风波险阻,如处海潮之中,故称。《太平广记》卷三二引《仙传拾遗》:“子有清简之名,已誌金臺。可以度世,上补仙官,不宜自沉於名宦之海。” 宋 陆游 《谢钱参政启》:“名塲蹭蹬,几白首以无成;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 明 王錂 《春芜记·秋闺》:“他那里宦海沉沦,我这里愁城遥远。”《儒林外史》第八回:“宦海风波,实难久恋。”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诗人原宜热中,然神驰宦海,则溺矣。”  ——《漢語大詞典》
浮沈 fú chén
亦作“ 浮沉 ”。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