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浮丘 fú qiū
(1).即 浮丘公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李善 注引《列仙传》:“ 浮丘公 接 王子乔 以上 嵩高山 。” 唐 李白 《凤笙篇》:“莫学吹笙 王子晋 ,一遇 浮丘 断不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见寄》诗:“何时得把 浮丘 袖?白日将昇第九天。” 宋 司马光 《游仙曲》之二:“何时得接 浮丘 袂,沧海横飞万餘里。”参见“ 浮丘公 ”。
(2).复姓。 汉 有 浮丘伯 。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有 浮丘伯 。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远游(遠游)yuǎn yóu
亦作“ 远游 ”。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不学(不學)bù xué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漢語大詞典》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漢語大詞典》
羽客 yǔ kè
(1).指神仙或方士。 北周 庾信 《邛竹杖赋》:“和轮人之不重,待羽客以相貽。” 倪璠 注:“羽客,羽人。《山海经》有 羽人之国 ,不死之民。” 唐 柳宗元 《摘樱桃赠元居士》诗:“ 蓬莱 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 南唐 又有 金陵 羽客 谭紫霄 者,能劾召鬼神,四方道流,从学百餘人。” 李大钊 《青春》:“﹝ 秦政 ﹞遍遣羽客,搜觅神仙,求不老之药,卒未能获。”
(2).特指禽鸟、昆虫。 唐 黄滔 《狎鸥赋》:“斯则别号羽客,参为水仙。” 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徧相识。”
(3).凤仙花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凤仙》:“ 宋光宗 李后 讳 凤 ,宫中呼为好女儿花, 张宛丘 呼为菊婢, 韦君 呼为羽客。”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禽鸟、昆虫。 唐 黄滔 《狎鸥赋》:“斯则别号羽客,参为水仙。” 唐 李商隐 《燕台》诗之一:“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徧相识。”
(3).凤仙花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凤仙》:“ 宋光宗 李后 讳 凤 ,宫中呼为好女儿花, 张宛丘 呼为菊婢, 韦君 呼为羽客。” ——《漢語大詞典》
栖 ( 棲 ) qī/xī《國語辭典》
栖 [ xī ]
副- 参见「[[栖栖]]」条。
- 停留、休息。《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通「栖」。
栖 [ qī ]
- (一)之又音。
丹丘 dān qiū
亦作“ 丹邱 ”。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王逸 注:“ 丹丘 昼夜常明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 太一 ,或覃思以歷 丹丘 。” 唐 韩翃 《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 丹丘 。” 宋 林景熙 《宿台州城外》诗:“荒驛 丹邱 路,秋高酒易醒。” 清 吴伟业 《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 燕 齐 迂怪士,祇知 碣石 有 丹邱 。” ——《漢語大詞典》
挑 tiāo/tiǎo《國語辭典》
挑 [ tiāo ]
动- 拣选。如:「挑选」、「挑剔」、「挑毛病」。《红楼梦·第一○二回》:「挑了个风清日暖的日子,带了好几个家人,手内持著器械到园踹看动静。」
- 用肩担物。如:「挑柴」、「肩挑」、「挑水」。《水浒传·第二回》:「锁上前后门,挑了担儿,跟在马后。」
挑 [ tiǎo ]
动- 引动、举起。如:「挑眉立目」。《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把竿子一挑,往地下一撩,却是活迸的。」
- 用长形或尖形器具拨动。如:「挑火」、「挑刺」、「挑灯夜读」。唐·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 一种刺绣针法。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将线从下穿过。如:「挑花」。《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曰:『十四娘近在闺中作什么生?』女低应曰:『闲来只挑绣。』」
- 一种弹奏指法。手指反手回拨称为「挑」。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 搬弄、煽动。如:「挑拨」、「挑战」。《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垂饵虎口,横挑彊胡,仰亿万之师。」
- 引诱、逗弄。如:「挑逗」、「挑弄」。《聊斋志异·卷二·凤阳士人》:「士人注视丽者,屡以游词相挑。」通「𫍥」。
- 一种书写笔法。运笔向下,稍作停顿;向上提笔稍挫,扭锋顺势挑出而收笔。
簦 dēng《國語辭典》
簦 [ dēng ]
名- 古代御雨的器具,犹如现在的雨伞。《说文解字·竹部》:「簦,笠盖也。」清·段玉裁·注:「笠而有柄如盖也,即今之雨繖。」《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𫏋檐簦说赵孝成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簦,长柄笠。笠有柄者谓之簦。」
荷笠 hé lì
荷叶制成的斗笠。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 前蜀 韦庄 《赠渔翁》诗:“草衣荷笠鬢如霜,自説家编 楚 水阳。”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沧洲(滄洲)cāng zhōu
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许由 。”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復协沧洲趣。” 唐 杜甫 《曲江对酒》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涵空一白十万顷,浄洗素练悬沧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