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风云争吐气,千秋日月破藏名。
飘然年少弃繻生,每出新篇令我惊。一字风云争吐气,千秋日月破藏名。
无奇寂寞甘扬阁,有好嵯峨必汉京。五子见来今已尽,那能白眼向时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字 yī zì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漢語大詞典》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漢語大詞典》
风云
1.风和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2.指天文、天象。《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 杨由 ﹞少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水浒传》引首:“那时 西岳华山 有个 陈摶 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
3.古军阵名有“风”“云”等,后即以“风云”泛称军阵。 唐 王涯 《从军词》之一:“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接济风云阵势,侵寻岁月边陲。” 徐朔方 等注:“《风后握奇经》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八种阵势。” 清 钱谦益 《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王建候父允中原任甘肃总兵都督同知进阶光禄大夫制》:“风云暗晓,胸藏《三略》之书。”参阅 明 龙正 《〈八阵图合变说〉叙》。
4.《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意谓同类相感应。后因以“风云”比喻遇合、相从。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 高祖 起於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 唐 虞 之禪,不阶 汤 武 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神交可託,风云於杵臼之间。”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下》:“迟莫飘零,徒有应天得士、惨澹风云之感而已。”
5.比喻时势。《后汉书·皇甫嵩传》:“今主上埶弱於 刘 项 ,将军权重於 淮阴 ,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 北周 庾信 《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6.谓凭借时势。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高祖 之兴,草创大伦。解赭衣而为将相,舍介胄而居庙堂,皆风云豪杰,屈起壮夫。”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风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骋,鱼龙将化。” 轰天雷 《第九回》:“那时朝中附旧党的果然风云得志。”
7.比喻雄韬大略或高情远志。《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气藴风云,身负日月。” 李善 注:“贤者有风云之智,故吐文万牒。”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齷齪,抱风云者几人。”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壮怀风云鬱沉沉,惭媿漂母无千金。”
8.谓风流超群。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楼颖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二:“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
9.比喻地势高远。《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刘逵 注:“径路絶者,人道断絶;风云通者,唯风云能交通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 衡 巫 ,风云之路千里。”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每至三辰法会,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羽葢转风云之路。”
10.比喻高位。《文选·班固〈答宾戏〉》:“振拔洿涂,跨腾风云。” 吕延济 注:“言当须去卑贱以升高位,亦如龙出於浅水以游於风云之中也。”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明 浚川 《新水令·送康对山太史归田》套曲:“只争那正人不得正人扶,却做了多才反被多才误,成间阻,平白的剷断了风云路。” ——《漢語大詞典》
2.指天文、天象。《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 杨由 ﹞少习《易》,并七政、元气、风云占候。”《水浒传》引首:“那时 西岳华山 有个 陈摶 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
3.古军阵名有“风”“云”等,后即以“风云”泛称军阵。 唐 王涯 《从军词》之一:“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接济风云阵势,侵寻岁月边陲。” 徐朔方 等注:“《风后握奇经》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八种阵势。” 清 钱谦益 《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王建候父允中原任甘肃总兵都督同知进阶光禄大夫制》:“风云暗晓,胸藏《三略》之书。”参阅 明 龙正 《〈八阵图合变说〉叙》。
4.《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意谓同类相感应。后因以“风云”比喻遇合、相从。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 高祖 起於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 唐 虞 之禪,不阶 汤 武 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神交可託,风云於杵臼之间。”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下》:“迟莫飘零,徒有应天得士、惨澹风云之感而已。”
5.比喻时势。《后汉书·皇甫嵩传》:“今主上埶弱於 刘 项 ,将军权重於 淮阴 ,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 北周 庾信 《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毛泽东 《清平乐·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6.谓凭借时势。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高祖 之兴,草创大伦。解赭衣而为将相,舍介胄而居庙堂,皆风云豪杰,屈起壮夫。”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风云太平日,正驊騮欲骋,鱼龙将化。” 轰天雷 《第九回》:“那时朝中附旧党的果然风云得志。”
7.比喻雄韬大略或高情远志。《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气藴风云,身负日月。” 李善 注:“贤者有风云之智,故吐文万牒。”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人间齷齪,抱风云者几人。”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壮怀风云鬱沉沉,惭媿漂母无千金。”
8.谓风流超群。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楼颖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二:“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
9.比喻地势高远。《文选·左思〈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刘逵 注:“径路絶者,人道断絶;风云通者,唯风云能交通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南接 衡 巫 ,风云之路千里。”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每至三辰法会,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羽葢转风云之路。”
10.比喻高位。《文选·班固〈答宾戏〉》:“振拔洿涂,跨腾风云。” 吕延济 注:“言当须去卑贱以升高位,亦如龙出於浅水以游於风云之中也。”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奋跃渊涂,跨腾风云。” 明 浚川 《新水令·送康对山太史归田》套曲:“只争那正人不得正人扶,却做了多才反被多才误,成间阻,平白的剷断了风云路。” ——《漢語大詞典》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 「争 」的异体字。
吐气(吐氣)tǔ qì
(1).发出声气。《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 汉 班固 《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唐 罗隐 《谗书·序陆生东游》:“一年,遇生於 靖安里 中,相其吐气出词,落然有正人风骨。” 宋 文彦博 《过燕川渡》诗:“诸公共游不知疲,长吟吐气如虹蜺。”
(2).呼出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3).舒发受压抑之气;发泄怨气。 唐 李白 《梁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其记污辱宫闈,至不忍读,葢必 宋 人借此吐气耳。” 清 黄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诗:“十年吟苦霜鬢丝,一编吐气今其时。”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闽 粤 向多各姓械斗的事,起因多是为这一姓对于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占,便不惜牺牲无数金钱生命,求为姓中吐气。”
(4).散发元气。《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5).显现生机。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夫以含心之荄,实伺夹钟吐气。”
(6).散发烟气。 汉 李尤 《薰炉铭》:“上似 蓬莱 ,吐气委虵。”
(7).语音学上指送气。 ——《漢語大詞典》
(2).呼出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喘吁吁吐气不齐,战兢兢惊神未定。”
(3).舒发受压抑之气;发泄怨气。 唐 李白 《梁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其记污辱宫闈,至不忍读,葢必 宋 人借此吐气耳。” 清 黄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诗:“十年吟苦霜鬢丝,一编吐气今其时。”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 闽 粤 向多各姓械斗的事,起因多是为这一姓对于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占,便不惜牺牲无数金钱生命,求为姓中吐气。”
(4).散发元气。《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5).显现生机。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夫以含心之荄,实伺夹钟吐气。”
(6).散发烟气。 汉 李尤 《薰炉铭》:“上似 蓬莱 ,吐气委虵。”
(7).语音学上指送气。 ——《漢語大詞典》
千秋 qiān qiū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旧题 汉 李陵 《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宋 王安石 《望夫石》诗:“还似 九嶷山 上女,千秋长望 舜 裳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堪嗟击缶千秋壮,莫道挥毫两鬢星。”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説。”
(2).指将来的历史。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卷三:“至诸君子之生平,与其中溷列之憸人,自有千秋定论。”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屈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3).旧时称人寿辰的敬辞。《战国策·齐策二》:“ 犀首 跪行,为 仪 ( 张仪 )千秋之祝。” 唐 王建 《楼前》诗:“ 天宝 年前 勤政楼 ,每年三日作千秋。”《红楼梦》第六二回:“今日又是 平 姑娘的千秋,我们竟不知道。”
(4).婉言人死。《战国策·燕策二》:“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於布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梁孝王 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 梁王 。’太后驩。”《南史·袁昂传》:“常愿千秋之后,从服朞齐;不图门衰祸集,一旦草土,残息復罹今酷。”
(5).犹言特色或长处。 清 冯桂芬 《江山风月图跋》:“图诗具在,实可各有千秋。” 郭沫若 《游里加湖》:“事到好处,各有千秋;事不到好处,冤家对头。”
(6).秋千,即鞦韆。 清 吴景旭 《历代诗话·千秋》:“ 山谷 诗:‘穿花蹴蹋千秋索,挑菜嬉游二月晴。’余按:此出自 汉武 宫中,本云千秋祝寿之词, 王延寿 作《千秋赋》指此。盖正作‘千秋’字,后世倒其语为‘秋千’,易其字为鞦韆,皆俗譌也……观 山谷 又诗云:‘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繫千秋。’可证。 崇禎 中 陈卧子 诗‘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最得解。”
(7).药草乌头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九引 吴普 《本草》:“乌头一名莨,一名千秋。” ——《漢語大詞典》
(2).指将来的历史。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卷三:“至诸君子之生平,与其中溷列之憸人,自有千秋定论。”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屈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3).旧时称人寿辰的敬辞。《战国策·齐策二》:“ 犀首 跪行,为 仪 ( 张仪 )千秋之祝。” 唐 王建 《楼前》诗:“ 天宝 年前 勤政楼 ,每年三日作千秋。”《红楼梦》第六二回:“今日又是 平 姑娘的千秋,我们竟不知道。”
(4).婉言人死。《战国策·燕策二》:“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於布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梁孝王 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 梁王 。’太后驩。”《南史·袁昂传》:“常愿千秋之后,从服朞齐;不图门衰祸集,一旦草土,残息復罹今酷。”
(5).犹言特色或长处。 清 冯桂芬 《江山风月图跋》:“图诗具在,实可各有千秋。” 郭沫若 《游里加湖》:“事到好处,各有千秋;事不到好处,冤家对头。”
(6).秋千,即鞦韆。 清 吴景旭 《历代诗话·千秋》:“ 山谷 诗:‘穿花蹴蹋千秋索,挑菜嬉游二月晴。’余按:此出自 汉武 宫中,本云千秋祝寿之词, 王延寿 作《千秋赋》指此。盖正作‘千秋’字,后世倒其语为‘秋千’,易其字为鞦韆,皆俗譌也……观 山谷 又诗云:‘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繫千秋。’可证。 崇禎 中 陈卧子 诗‘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最得解。”
(7).药草乌头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九引 吴普 《本草》:“乌头一名莨,一名千秋。” ——《漢語大詞典》
日月 rì yuè
(1).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一:“ 羲和 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丁玲 《韦护》第三章:“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破 pò《國語辭典》
破 [ pò ]
动- 毁坏、使碎裂。如:「家破人亡」、「破斧沉舟」。《荀子·劝学》:「风至笤折,卵破子死。」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突破、破除。如:「破戒」、「破纪录」。《红楼梦·第一回》:「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 击败、攻下。如:「破城」、「大破敌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 剖开、劈开。如:「势如破竹」、「乘风破浪」、「将西瓜破成两半。」
- 剖析、分析。参见「破题 」条。
- 揭穿,使真相大白。《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似你先时破我的肉是狗肉,几乎教我不撰一文。」《老残游记·第五回》:「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
- 花费、消耗。如:「破财」、「破费」。唐·温庭筠〈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 尽、穷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使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不完整。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穿、透、揭穿。如:「识破」、「点破」、「说破」、「一语道破」、「看破红尘」。
- 形容受到损坏而残破的东西。如:「破船」、「破鞋」、「破布」。
- 差劲、低劣。如:「他的数学非常破。」、「你这套破理论少说为妙,免得被人嘲笑。」
- 唐宋燕乐大曲的后半部。其中以舞蹈为主,乐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节拍急促繁碎,故称为「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 时。」《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 媚的破儿。」也称为「曲破」。
藏名 cáng míng
(1).隐匿名声。 南朝 梁 简文帝 《七励》:“卖药无藏名之老, 河 泗 无洗耳之翁。” 唐 李白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 青莲居士 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年。”
(2).谓收录其名。《新唐书·代宗纪》:“给功臣铁券,藏名于太庙,图形于 凌烟阁 。” ——《漢語大詞典》
(2).谓收录其名。《新唐书·代宗纪》:“给功臣铁券,藏名于太庙,图形于 凌烟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