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于异类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间断。
释德洪〔宋代〕《泗州院旃檀白衣观音赞》
我闻菩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从闻思修入悟心,心精遗闻而得道。
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而此乃曰闻可遗,令人罔然堕疑网。
龙本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
六根互用乃如此,闻不可遗岂理哉。彼于异类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间断。
况我自在慈忍力,无畏解脱独不然。钟鼓俱击声不同,知其不同是生灭。
而二种声不相参,即是同时寂灭法。稽首净智功德聚,广大庄严悲愿海。
悯我心明力不逮,时时种子发现行。如人因酒而发狂,戒饮辄复逢佳酝。
愿灭颠倒痴暗障,愿获辩才智慧藏。游戏十方微尘刹,亦施无畏利众生。
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代-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异类(異類)yì lèi
亦作“异类”。
(1).不同种类。《庄子·人间世》:“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刺议》:“葶歷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说岳全传》第七三回:“盖贤愚之异类,若幽显之殊途。”
(2).指不同种类的事物。 汉 班固 《西都赋》:“ 九真 之麟, 大宛 之马……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 晋 左思 《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伙,於何不育?”
(3).指禽兽神鬼之类。《列子·黄帝》:“ 梁鸯 者,能养野禽兽,委食於园庭之内……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 宋 梅尧臣 《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诗:“异类尚有悲,人独安所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狐侃侃辩曰:‘其父不以异类视我,与我交至厚。’” 鲁迅 《呐喊·兔和猫》:“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熳来。”
(4).旧时称外族。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终日无覩,但见异类。”《孔子家语·好生》:“ 舜 之为君也……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畅於异类。” 王肃 注:“异类,四方之夷狄也。” 清 陈梦雷 《绝交书》:“隻手回天,孤立无辅;举目异类,莫输肺腑。” ——《漢語大詞典》
(1).不同种类。《庄子·人间世》:“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刺议》:“葶歷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说岳全传》第七三回:“盖贤愚之异类,若幽显之殊途。”
(2).指不同种类的事物。 汉 班固 《西都赋》:“ 九真 之麟, 大宛 之马……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 晋 左思 《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伙,於何不育?”
(3).指禽兽神鬼之类。《列子·黄帝》:“ 梁鸯 者,能养野禽兽,委食於园庭之内……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 宋 梅尧臣 《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诗:“异类尚有悲,人独安所求!”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狐侃侃辩曰:‘其父不以异类视我,与我交至厚。’” 鲁迅 《呐喊·兔和猫》:“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熳来。”
(4).旧时称外族。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终日无覩,但见异类。”《孔子家语·好生》:“ 舜 之为君也……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畅於异类。” 王肃 注:“异类,四方之夷狄也。” 清 陈梦雷 《绝交书》:“隻手回天,孤立无辅;举目异类,莫输肺腑。” ——《漢語大詞典》
昧 mèi《國語辭典》
昧 [ mèi ]
形- 昏暗、不明。如:「暧昧」。《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 糊涂。如:「愚昧」、「蒙昧」。
- 隐藏。如:「拾金不昧」。
- 违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浒传·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
- 冒犯、冒著。如:「冒昧」。《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劣 liè《國語辭典》
劣 [ liè ]
形- 坏、不好。如:「劣等」、「劣势」、「优劣」、「土豪劣绅」。
- 少。《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臣暗于大理,文不及义,智慧浅劣。」
- 虚弱。三国魏·曹植〈辩道论〉:「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
- 仅、恰好。《宋书·卷四五·刘怀慎传》:「德愿善御车,尝立两柱,使其中劣通车轴,……打牛奔从柱间直过。」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而亦 ér yì
连词。表示承接。《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左传·成公二年》:“公即位,受盟于 晋 ,会 晋 伐 齐 。 卫 人不行使于 楚 ,而亦受盟于 晋 ,从於伐 齐 。” ——《漢語大詞典》
精妙 jīng miào
(1).精微奥妙。《吕氏春秋·本味》:“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 京房 、 管輅 、 郭璞 耳。”《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臣闻佛者,清远玄虚之神,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五诫粗法尚不能遵,况精妙乎!”
(2).精致美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宋史·王著传》:“诸家字体,洞臻精妙。”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漢語大詞典》
(2).精致美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宋史·王著传》:“诸家字体,洞臻精妙。”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间断 jiàn duàn
连续的事情中断。例如:这个实验不能间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