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释德洪〔宋代〕《泗州院旃檀白衣观音赞》
我闻菩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从闻思修入悟心,心精遗闻而得道。
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而此乃曰闻可遗,令人罔然堕疑网。
龙本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
六根互用乃如此,闻不可遗岂理哉。彼于异类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间断。
况我自在慈忍力,无畏解脱独不然。钟鼓俱击声不同,知其不同是生灭。
而二种声不相参,即是同时寂灭法。稽首净智功德聚,广大庄严悲愿海。
悯我心明力不逮,时时种子发现行。如人因酒而发狂,戒饮辄复逢佳酝。
愿灭颠倒痴暗障,愿获辩才智慧藏。游戏十方微尘刹,亦施无畏利众生。
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凡 fán《國語辭典》
凡 [ fán ]
形- 平庸、平常。如:「平凡」、「非凡」、「自命不凡」。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我听你这琵琶,非同凡手。」
- 尘世的、世俗的。如:「凡间」。唐·李中〈寄庐山简寂观重道者〉诗:「似醒一梦归凡世,空向彤霞寄梦频。」《西游记·第二回》:「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 大旨、纲要。如:「发凡起例」。《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 尘世间。如:「仙凡路隔」、「天仙下凡」。
- 概括之词。如:「凡是有生命之物,都称生物。」
- 总共。如:「全书凡二十章。」《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动-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有心 yǒu xīn
(1).谓怀有某种意念或想法。《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国语·晋语一》:“君臣上下各饜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八:“人之为善,须出於无心。若有心,则非为善矣。”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我有心请他来花坞中,将昝那酒餚共饮几杯。”
(2).有心计。《东观汉记·郑众传》:“﹝ 众 ﹞为人谨敏有心。”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吐蕃 ﹞乃选妇人有心者约曰:‘去为 维州 守卒之妻,十年兵至,汝为内应。’”
(3).有志向。《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笑曰:‘……拔嗜欲之根,愿无为之事,良有志矣。’ 王母 曰:‘所谓有心哉。’”
(4).指有侠义心肠的人。 唐 李绰 《尚书故实》:“余 后周 将 尉迟迥 也,死於此地,遗骸尚存。愿託有心,得毕塟祭。”
(5).有情意,有爱心。 唐 鱼玄机 《赠邻女》诗:“易求无价寳,难得有心郎。”《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和尚搂住这妇人説道:‘你既有心于我,我身死而无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一日, 皮氏 在后园看花,偶然撞见 赵昂 ,彼此有心,都看上了。”
(6).有意;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菴 是有心寻不是的,来得急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三:“自从他选取了这行营业,他就有心闭上眼睛混。” ——《漢語大詞典》
(2).有心计。《东观汉记·郑众传》:“﹝ 众 ﹞为人谨敏有心。”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吐蕃 ﹞乃选妇人有心者约曰:‘去为 维州 守卒之妻,十年兵至,汝为内应。’”
(3).有志向。《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笑曰:‘……拔嗜欲之根,愿无为之事,良有志矣。’ 王母 曰:‘所谓有心哉。’”
(4).指有侠义心肠的人。 唐 李绰 《尚书故实》:“余 后周 将 尉迟迥 也,死於此地,遗骸尚存。愿託有心,得毕塟祭。”
(5).有情意,有爱心。 唐 鱼玄机 《赠邻女》诗:“易求无价寳,难得有心郎。”《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和尚搂住这妇人説道:‘你既有心于我,我身死而无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一日, 皮氏 在后园看花,偶然撞见 赵昂 ,彼此有心,都看上了。”
(6).有意;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菴 是有心寻不是的,来得急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三:“自从他选取了这行营业,他就有心闭上眼睛混。”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名-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动-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 到、达。如:「入夜」、「入冬」。
-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动-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动-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圆通(圓通)yuán tōng
(1).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传·陶弘景》:“ 弘景 为人,圆通谦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抚台是个极圆通的人,虽然疑心他,却不肯去盘问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官威莫测,即使无论如何圆通,也难办的。”
(2).文辞周密畅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然骨掣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3).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障碍。谓悟觉法性。《楞严经》卷二二:“ 阿难 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宋 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记一圆通。” 宋 沈辽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诗:“ 观音 二十五圆通,止在禪师一指中。” ——《漢語大詞典》
(2).文辞周密畅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然骨掣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3).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障碍。谓悟觉法性。《楞严经》卷二二:“ 阿难 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宋 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记一圆通。” 宋 沈辽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诗:“ 观音 二十五圆通,止在禪师一指中。” ——《漢語大詞典》
三昧 sān mèi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漢語大詞典》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漢語大詞典》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名-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 姓。如金代有海里。
-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