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

释德洪宋代〕《旃檀四十二臂观音赞

汝意有言,枯杌作鬼。我心不生,髑髅则水。乃知妄觉,一法成二。

湛然圆明,百千一耳。稽首大士,应物而形。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以无心故,受用俱妙。臂如青春,藏于化身。

随其枝叶,疏密精神。唯此瑞相,四十二臂。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如欲举足,花轮乘之。碧螺之间,有佛俨容。

如蟭螟虫,巢蚊睫中。隐于石间,显出蚌蛤。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由闻思入,甘露灭地。愿加被我,障尽心开。

如观世音,无碍辩才。我说此偈,万象合掌。何以无碍,敲空作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石间显出蚌蛤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石间(石间)
唐 杜甫 太平寺泉眼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
唐 姚合 寄陆浑县尉李景先 月色生松里,泉声在石间。  ——《骈字类编》
显出(顯出)xiǎn chū
显露出来。 鲁迅 《呐喊·白光》:“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命鸟》:“各个男子对她也是显出同样的表情。”  ——《漢語大詞典》
蚌蛤 bàng gé
亦作“蜯蛤”。 蚌与蛤。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诗文中常混用以称蚌。《韩非子·五蠧》:“民食果蓏蜯蛤。”《吕氏春秋·精通》:“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 汉 班固 《答宾戏》:“宾又不闻 和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隋侯 之珠藏於蚌蛤乎?”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迴。” 艾芜 《印度洋风土画》:“走,去吃蚌蛤呵, 槟榔屿 的蚌蛤真好。”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