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时危暗洒英雄泪,貌古全无斧凿痕。

储巏明代〕《石门咏石将军次壁间韵

精爽千年护石门,晚风黄叶乱山村。时危暗洒英雄泪,貌古全无斧凿痕。

故叠夜嘶惟石马,老兵秋酹只匏尊。望夫多少山头妇,不似将军殿塞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时危英雄斧凿痕

时危(时危)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五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唐 杜甫 奉待严大夫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骈字类编》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2.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4.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5.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1.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2. 姓。如元代有暗伯。
  1.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洒 ( 灑 ) sǎ/xǐ《國語辭典》

洒 [ cuǐ ]

  1. 高峻。《詩經·邶風·新臺》:「新臺有洒,河水浼浼。」漢·毛亨·傳:「洒,高峻也。」

洒 [ xiǎn ]

  1. 深峻。《爾雅·釋丘》:「望厓洒而高岸。」
  2. 肅敬。《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

洒 [ xǐ ]

  1. 洗滌。《說文解字·水部》:「洒,滌也。」《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恥 之,願比死者壹洒之。」同「洗 」。

洒 [ sǎ ]

  1. 參見「洒家 」條。→「灑」的異體字(09985)​
英雄 yīng xióng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汉书·刑法志》:“﹝ 高祖 ﹞总擥英雄,以诛 秦 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唐 杜甫 《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貌 mào《國語辭典》

貌 [ mào ]

  1. 長相、面容。如:「容貌」、「相貌」、「其貌不揚」、「花容月貌」、「相貌堂堂」。
  2. 外表、外觀。如:「外貌」、「全貌」。
  3. 模樣、姿態。如:「怒貌」、「醉貌」。《文選·賈誼·鵩鳥賦》:「止于坐隅兮,貌 閑暇。」
  4. 姓。如周代有貌辨。
  1. 描繪、描摹。《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楊貴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聊齋志異·卷二·阿寶》:「遂貌其呆狀,相郵傳作醜語,而名之曰:『孫痴』。」通「邈」。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1.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2.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3.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4. 姓。如汉代有古霸。
  1.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1.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1.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1.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斧凿痕(斧鑿痕)fǔ záo hén
(1).用斧凿削刻留下的痕迹。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2).比喻诗文刻意造作的痕迹。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诸葛亮刘伶陶潜李令伯文如肺腑中流出》:“ 李格非 善论文章,尝曰: 诸葛孔明 《出师表》、 刘伶 《酒德颂》、 陶渊明 《归去来词》、 李令伯 《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谢元暉 曰:‘好诗圆美流畅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观 子美 到 夔州 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易安 《声声慢》词……后闋又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文学报》1987.2.26:“全诗情随景移,开阖自如……又十分熨贴,没有斧凿之痕。”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