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世事有波澜,白首空嗟行路难。
皇甫汸〔明代〕《丁巳上元后二日吴纯叔见访留宴剧欢赋将进酒属余占和聊以嗣响》
皇帝垂衣越三纪,璇衡回春履端始。羽檄初停瀚海东,旄头乍落吴宫里。
三五才过明月期,灯悬九华光陆离。延陵季子玉堂彦,高乘驷马黄金羁。
罗雀来寻玄晏宅,卜昼苦短继之夕。赵琴且莫弹,秦缶亦暂息。
听尔持觞歌进酒,主人起前为客寿。忆昔召对天人书,同时谒帝承明庐。
弱冠自矜齐贾谊,挥毫众拟似相如。眼中卿相可立取,海内贤豪无足数。
岂知世事有波澜,白首空嗟行路难。襆被东归偃荒径,仰天西笑当长安。
君不见兰膏易销圆景缺,春光几何芳草歇。会须快意恣游盘,宁复低眉受羁绁。
闭关颂酒托沉冥,经月虽酣胜却醒。封侯未就填幽户,辟谷谁能谢汉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世事 shì shì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郑玄 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孙诒让 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波澜(波瀾)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白首 bái shǒu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漢語大詞典》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漢語大詞典》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形-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名-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歎-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 (一)之又音。
行路难(行路難)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