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锄 ( 鋤 ) chú
锄 [ chú ]
- 弄松土地及除草的工具:~头。铁~。
- 耪,弄松土地及除草:~草。~耘。~地。
- 铲除:~奸。
萧艾(蕭艾)xiāo ài
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 清 方文 《即事》诗之二:“多少崇兰化萧艾,幽香毕竟在吾徒。”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天意 tiān yì
(1).上天的意旨。《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汉书·礼乐志》:“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吾儕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红楼梦》第九十回:“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老舍 《神拳》第三幕:“凡事都有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管它干到几时为止?”
(2).帝王的心意。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詔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唐 王建 《上裴度舍人》诗:“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庙 晚未得嗣,天意颇无聊。”
(3).自然的意趣。 宋 梅尧臣 《墨竹》诗:“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壁间天意足。” ——《漢語大詞典》
(2).帝王的心意。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詔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唐 王建 《上裴度舍人》诗:“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庙 晚未得嗣,天意颇无聊。”
(3).自然的意趣。 宋 梅尧臣 《墨竹》诗:“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壁间天意足。” ——《漢語大詞典》
会见(會見)huì jiàn
(1).会同朝见。《后汉书·第五伦传》:“﹝ 建武 ﹞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 伦 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2).跟别人相见。《周书·王褒传》:“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 宋 苏轼 《与何浩然书》:“未即会见,千万珍重。” 冰心 《晚晴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一次的会见,就给我们以毕生难忘的印象。”
(3).有时用于外交场合。《光明日报》1989.2.26:“国家主席 杨尚昆 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 布什总统 。”
(4).将会见到。《晋书·索靖传》:“ 靖 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 洛阳 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元 沈禧 《一枝花》套曲:“会见悬鱼袋,行看佩虎符。” ——《漢語大詞典》
(2).跟别人相见。《周书·王褒传》:“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 宋 苏轼 《与何浩然书》:“未即会见,千万珍重。” 冰心 《晚晴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一次的会见,就给我们以毕生难忘的印象。”
(3).有时用于外交场合。《光明日报》1989.2.26:“国家主席 杨尚昆 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 布什总统 。”
(4).将会见到。《晋书·索靖传》:“ 靖 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 洛阳 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元 沈禧 《一枝花》套曲:“会见悬鱼袋,行看佩虎符。” ——《漢語大詞典》
朝阳(朝陽)zhāo yáng
(1).(cháo yáng)山的东面。《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毛 传:“山东曰朝阳。”《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旦余沐於清源兮,晞余髮於朝阳。” 刘良 注:“既沐髮於清源,而乾髮於山东矣。” 晋 陆机 《拟兰若生春阳》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
(2).(zhāo yáng)初升的太阳。 唐 温庭筠 《边笳曲》:“嘶马渡寒磧,朝阳照霜堡。” 明 刘基 《无寐》诗:“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残月在天西。” 冰心 《寄小读者》三:“朝阳极光明的照临在无边的整齐青绿的田畦上。”
向着太阳。如:那间房子是朝阳的。 ——《漢語大詞典》
(2).(zhāo yáng)初升的太阳。 唐 温庭筠 《边笳曲》:“嘶马渡寒磧,朝阳照霜堡。” 明 刘基 《无寐》诗:“惊起朝阳斜照屋,一眉残月在天西。” 冰心 《寄小读者》三:“朝阳极光明的照临在无边的整齐青绿的田畦上。”
向着太阳。如:那间房子是朝阳的。 ——《漢語大詞典》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名-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 姓。如汉代有露平。
-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动-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晞 xī《國語辭典》
晞 [ xī ]
动- 蒸发、干燥。《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词:「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 晒、弄干。《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晋·嵇含〈悦晴诗〉:「翔凤晞轻翮,应龙曝纤鬐。」
- 消散。《楚辞·王逸·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莫莫兮未晞。」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 破晓、露出曙光。《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衣裳。」唐·孔颖达·正义:「晞,谓将旦之时,日之光气始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