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半夜珠胎遗老蚌,有时金背出妖蟆。

程本立明代〕《过甓社湖

平湖一目到天涯,明月满空飞浪花。半夜珠胎遗老蚌,有时金背出妖蟆。

渔人屋近灯才见,使者舟行鼓乱挝。便似吴淞江上路,只无红桨唱双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半夜珠胎遗老有时金背

半夜 bàn yè
(1).一夜的一半。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从他半夜愁猿惊,不废此心长杳冥。”《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今日同这二位混,混了半夜,好容易脸不红了。” 巴金 《灭亡》第五章:“那伸直的道路经过了半夜的安息之后,现在又开始向人们诉说它底被人践踏的命运。”
(2).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 宋 苏轼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冯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半夜里, 姜永泉 接到情报:敌人离此不远了。”  ——《漢語大詞典》
珠胎 zhū tāi
(1).蚌体中正在成长的珠子。《汉书·扬雄传上》:“﹝ 雄 ﹞因《校猎赋》以风,其辞曰……‘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 颜师古 注:“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 唐 张说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旧庭知玉树, 合浦 识珠胎。” 清 金农 《十五夜对月有怀》诗:“已验珠胎随影满,可怜玉镜借光揩。”
(2).喻幼子。 唐 王勃 《伤裴录事丧子》诗:“魄散珠胎没,芳销玉树沉。”
(3).喻胎儿。《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二·淫妇诬翁》:“积半年,事渐寝矣,而 汪 腹中暗结珠胎,百计求堕之不得。”  ——《漢語大詞典》
遗老(遺老)yí lǎo
(1).指年老历练之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论》:“吾适 丰 沛 ,问其遗老,观故 萧 、 曹 、 樊噲 、 滕公 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遂使垂白遗老,再逢大宝之安。” 清 孙枝蔚 《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诗:“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璉。”
(2).指前朝老人或旧臣。《吕氏春秋·慎大》:“ 武王 乃恐惧太息流涕,命 周公 旦 进 殷 之遗老,而问 殷 之亡故。”《晋书·徐广传》:“君为 宋 朝佐命,吾乃 晋 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徐丹厓明文远》:“ 戴良 係 元 代遗老, 王猷定 係国朝人。”
(3).指先帝旧臣。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故追先父之志,録遗老之策。” 晋 陆机 《辨亡论上》:“ 武烈 既没, 长沙 桓王 ,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北史·周惠达冯景等传论》:“歷事二帝,三十餘年,虽废黜当时,终称遗老。”
(4).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北齐书·王琳传》:“故 典午 将灭, 徐广 为 晋 家遗老; 当涂 已谢, 马孚 称 魏 室忠臣。”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 顾亭林 、 王船山 ,皆 明 之遗老而卒於 清 朝。” 鲁迅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例如我们 民国 已至十五年了,而遗老们所刻的书,‘仪’字还‘敬缺末笔’。”
(5).犹言延年却老。 汉 傅毅 《舞赋》:“娱神遗老,永年之术,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晋 陆云 《陆题》诗:“躑躅山阿,玩此芳草,愿餐其颖,庶以遗老。” 唐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  ——《漢語大詞典》
蚌 bàng/bèng《國語辭典》

蚌 [ bàng ]

  1.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斧足纲。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也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蚌 [ ​bèng ]

  1. (一)​之又音。
有时(有時)yǒu shí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漢語大詞典》
金背 jīn bèi
明 代钱钞名。制钱背面以金涂之,故名。 明 张居正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节奉圣旨,钱式照 嘉靖 通宝,铸金背一万四千锭,火漆六千锭。”《明史·食货志五》:“时所铸钱有金背,有火漆……姦伪倣傚,盗铸日滋,金背钱反阻不行。” 清 谈迁 《枣林杂俎·钱炉》:“ 南京 嘉靖 间铸钱,其背或以金涂之,民间曰金背钱。”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妖 yāo《國語辭典》

妖 [ yāo ]

  1. 妩媚、艳丽。《文选·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宋·苏轼〈牡丹记叙〉:「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
  2. 装束奇怪、仪态不庄重。《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她……卷著大宽的桃红袖子,妖气妖声,怪模怪样的问了那女子一声。」
  1. 违反自然常理的事物或现象。《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唐·元稹〈酬刘猛见送〉诗:「种花有颜色,异色即为妖。」
  2. 传说中奇怪反常而能害人的东西,多具有法术,能作各种变化。《西游记·第一七回》:「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邪怪为妖,入山洞穴中捉出。」
蟆 má/mò《國語辭典》

蟆 [ má ]

  1. 参见「[[虾蟆]]」条。

蟆 [ ​ma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