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指中央了五行,说人休咎见前生。

章孝标唐代〕《日者

十指中央了五行,说人休咎见前生。
我来本乞真消息,却怕呵钱卦欲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指中央五行休咎见前

十指 shí zhǐ
(1).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2).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
(3).指十个足趾。详“ 十指仓 ”。
(4).十个要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漢語大詞典》
中央 zhōng yāng
(1).四方之中。《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汉书·李寻传》:“震或於其国,国君之咎也。四方中央连国歷州俱动者,其异最大。” 巴金 《灭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着一张大餐桌。”
(2).中间。《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汉书·西域传序》:“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 明 徐渭 《桐乡冯母》诗之二:“青史他年定几行,太夫人传在中央。”
(3).古指国君。《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杂说》:“欲正四方,先定中央。中央,君也。”
(4).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陈毅 《枣园曲》:“停车枣园路,记从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驻。”
(5).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上北征之夕,次 陈桥驛 , 罗彦瓌 等献中央之服,立上为天子。”中央之服即黄袍。《幼学故事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五行 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颖达 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备万斋》:“且人也,同得阴阳五行之气以成形也。”
(2).旧时星相家以五行生尅推算命运。因亦用以称命运。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迭办,几能勾青琐点朝班。” 明 沈受先 《三元记·议亲》:“药无功、神不灵,祸福难明也,须请星士前来问五行。”
(3).五种行为。《礼记·乡饮酒义》:“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4).星名。《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5).乐舞名。《史记·孝文本纪》:“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庙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文始》《五行》, 唐 后亦闕。”
(6).《五行志》的简称。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若乃《五行》《艺文》, 班 补 子长 之闕。”《通志·总序》:“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7).五种德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説,谓之五行。” 杨倞 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驺虞》:“ 汉 儒尚符瑞,以龙麟凤龟为四灵,后增騶虞,以配五行。曰龙仁兽,凤礼兽,騶虞义兽,龟麟知与信兽,诬罔可知。”
(8).五种德行。孝的五行:庄、忠、敬、笃、勇。《吕氏春秋·孝行》:“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9).五种德行。将的五行:柔、刚、仁、信、勇。《淮南子·兵略训》:“所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又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槃经》。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休咎 xiū jiù
      吉凶;善恶。《汉书·刘向传》:“ 向 见《尚书·洪范》, 箕子 为 武王 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讖语。”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运气殊属欠佳,不如也卜一课,以觇晚上的休咎罢。”  ——《漢語大詞典》
      见前(見前)jiàn qián
      现前;当前。《汉书·严助传》:“事效见前,故使臣 助 来諭王意。” 颜师古 注:“见,显也。前谓目前。”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 贾 在眼元歷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而今时势,人家只论见前,后来的事,那会包得?”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