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豺虎恣吞噬,干戈日纵横。

临淄县主唐代〕《与独孤穆冥会诗

江都昔丧乱,阙下多构兵。豺虎恣吞噬,干戈日纵横。
逆徒自外至,半夜开重城。膏血浸宫殿,刀枪倚檐楹。
今知从逆者,乃是公与卿。白刃污黄屋,邦家遂因倾。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哀哀独孤公,临死乃结缨。
天地既板荡,云雷时未亨。今者二百载,幽怀犹未平。
山河风月古,陵寝露烟青。君子秉祖德,方垂忠烈名。
华轩一惠顾,土室以为荣。丈夫立志操,存没感其情。
求义若可托,谁能抱幽贞。(县主赠穆)
皇天昔降祸,隋室若缀旒。患难在双阙,干戈连九州。
出门皆凶竖,所向多逆谋。白日忽然暮,颓波不可收。
望夷既结衅,宗社亦贻羞。温室兵始合,宫闱血已流。
悯哉吹箫子,悲啼下凤楼。霜刃徒见逼,玉笄不可求。
罗襦遗侍者,粉黛成仇雠。邦国已沦覆,馀生誓不留。
英英将军祖,独以社稷忧。丹血溅黼扆,丰肌染戈矛。
今来见禾黍,尽日悲宗周。玉树已寂寞,泉台千万秋。
感兹一顾重,愿以死节酬。幽显傥不昧,终焉契绸缪。
(穆答县主)
平阳县中树,久作广陵尘。不意何郎至,黄泉重见春。
(来家歌人诗)
金闺久无主,罗袂坐生尘。愿作吹箫伴,同为骑凤人。
(穆讽县主就礼)
朱轩下长路,青草启孤坟。犹胜阳台上,空看朝暮云。
(县主许穆诗)
露草芊芊,颓茔未迁。自我居此,于今几年。与君先祖,
畴昔恩波。死生契阔,忽此相过。谁谓佳期,寻当别离。
俟君之北,携手同归。(县主请迁葬诗)
伊彼维扬,在天一方。驱马悠悠,忽来异乡。情通幽显,
获此相见。义感畴昔,言存缱绻。清江桂洲,可以遨游。
惟子之故,不遑淹留。(穆答县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豺虎吞噬干戈纵横

豺虎 chái hǔ
(1).豺与虎。泛指猛兽。《诗·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晋 张载 《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山豗谷汹豺虎嘷,万木尽拔乘波涛。” 清 陈鹏年 《新春杂感次韵和中山》:“蛟螭蟠地轴、豺虎踞天关。”
(2).喻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 汉 王粲 《七哀诗》:“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唐 杜甫 《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当时 燕 蓟 沦于 契丹 不能取,是中国与豺虎杂此土以处也。” 清 徐昂发 《铁岭关》诗:“缅昔豺虎鬭,百战争要害。” 邓中夏 《过洞庭》诗:“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  ——《漢語大詞典》
恣 zì《國語辭典》

恣 [ zì ]

  1. 放纵。如:「恣情作乐」。《文选·张衡·思玄赋》:「淹栖迟以恣欲兮,耀灵忽其西藏。」《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
  2. 任凭、听任。《战国策·赵策四》:「诺,恣君之所使之。」《史记·卷八六·荆轲传》:「车骑美女,恣荆卿所欲,以顺适其意。」

恣 [ cī ]

  1. 参见「恣睢 」条。

恣 [ ​zī ]

  1. (一)​之又音。
吞噬 tūn shì
(1).吞吃;吞咽。 晋 郭璞 《长蛇赞》:“长虵百寻,厥鬣如彘。飞羣走类,靡不吞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初, 刘闢 有心疾,人自外至,輒如吞噬之状。”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鸭颠其颈,作吞噬状。”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这就象风沙摧毁了花树……鹰枭吞噬了飞鸟。”
(2).犹吞并,兼并。《后汉书·南匈奴传》:“降及后世,翫为常俗,终於吞噬神乡,丘墟帝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臧洪 、 陶谦 、 刘虞 、 孙瓚 ,生於季末,自相吞噬。”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 建炎 中,大驾南渡,虏吞噬不遗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 夫差 有吞噬之志,寡人乏拒敌之谋。”
(3).比喻消溶,湮灭。 茅盾 《昙》:“她觉得只有空虚和寂寞在她周围扩展着,包围了她,吞噬了她。” 常任侠 《吴淞》诗:“我为这些海波所吞噬,所振撼。”  ——《漢語大詞典》
干戈 gān gē
(1).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诗·周颂·时迈》:“戴戢干戈,载櫜弓矢。”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说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干戈耀日。”
(2).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3).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
(4).古代武舞。《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 孙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於礼,习其干戈於乐。”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纵横(縱横)zòng héng
亦作“ 纵衡 ”。
(1).肆意横行,无所顾忌。《后汉书·耿弇传》:“诸将擅命於畿内,贵戚纵横於都内。”《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一夫纵衡,则城池自夷,岂不危哉!” 李善 注:“一夫谓 董卓 也。《汉书》曰:‘纵,恣意。’衡,古‘横’字。”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奸佞》:“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读书致身取将相, 关 西鼠子方纵横。”
(2).雄健奔放。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世人论诗多以 太白 之纵横超逸为变,而以 杜陵 之整齐严肃为正。” 欧阳山 《苦斗》六六:“六个人开怀畅叙,议论纵横。”
亦作“ 纵衡 ”。
(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经曰纵,纬曰横。 唐 韩愈 《送李翱》诗:“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便信马行来,原来是一座大寺院,门前古槐两株,蔽日参天,墙外是大池,纵横十亩。”
(2).多貌。《文选·左思〈吴都赋〉》:“钩饵纵横,网罟接绪。” 张铣 注:“纵横,言多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且遣使纵横,本非令典。”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之五:“路出 西河 望八城,保宫老母泪纵横。”
(3).交错貌。 三国 魏 曹植 《侍太子坐》诗:“清醴盈金觴,肴饌纵横陈。”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明 归有光 《见村楼记》:“塘浦纵横,田塍如画。”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山下,阡陌纵横,河里畅流着花花的雨水。”
(4).杂乱貌。《孙子·地形》:“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唐 孟郊 《吊国殇》诗:“徒言人最灵,白骨乱纵横。” 宋 延寿 《万善同归集》卷六:“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几上设色小碟,纵横狼藉。”
(5).分散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纵横骆驛,各有所趣。” 李善 注:“纵横,四散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琴瑟纵横散,舞衣不復缝。”
(6).合纵连横的节缩语。《淮南子·览冥训》:“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 高诱 注:“ 苏秦 约纵, 张仪 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故曰纵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 者, 齐 临菑 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7).横竖,反正。《朱子语类》卷三:“纵横在这里,以屈伸往来之气言之,则来者为神,去者为鬼。”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纵横是做装饰品的,弄得好看一点,觉得于自己的面子上也还可以过得下去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