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王粲两汉〕《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王道一平高衢骋力

冀 jì《國語辭典》

冀 [ jì ]

  1. 希望。如:「希冀」、「冀望」。《楚辞·屈原·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冀其自新。」
  1. 国名。周代时所建,后灭于晋。
  2. 大陆地区河北省的简称。
王道 wáng dào
(1).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孔子 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 鲁迅 《且介亭杂文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2).大路。喻仁政。 清 兰陵忧患生 《京华百二竹枝词》之二十:“大街拥挤记当年,高在中间低西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
(3).谓剧烈,利害。如:这种辣椒别看小,辣味儿可真王道。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一平 yī píng
谓一归平定。《文选·王粲<登楼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李善 注:“《尚书》曰:王道正直。 孔安国 曰:王道平直也。”按,王道一平,指王朝的统治恢复正常状态。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假 jiǎ/jià《國語辭典》

假 [ jiǎ ]

  1. 不真的、虚伪的、人造的。与「真」相对。如:「假发」、「假话」、「假面具」、「虚情假意」。《红楼梦·第一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代理的。《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以超为假司马。」
  1. 借。如:「假手于人」、「狐假虎威」。《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 依傍。《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3. 待。《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1. 如果。如:「假若」、「假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假 [ jià ]

  1. 工作期间依规定或经申请获准的休息时间。如:「放假」、「暑假」、「春假」、「请假」、「销假」、「病假」。
高衢 gāo qú
大道;要路。比喻高位显职。《文选·王粲〈登楼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李善 注:“高衢,谓大道也。”《晋书·孔愉孔汪等传论》:“咸以篠簜之材,邀缔构之运,策名霸府,骋足高衢,歷试清阶,遂登显要。”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不仕则已,仕则冀就高衢远途,展其素蓄,垂名于后代,播美於当时。”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骋力(騁力)chěng lì
(1).施展才力;效力。《文选·王粲〈登楼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张铣 注:“冀宇内清平,假借帝王之高道,驰骋才力,以为辅弼。”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使恃才薄行者自赎於烦辱,以能见忌者骋力於通衢。” 明 李东阳 《成国庄简公挽诗序》:“彼骋力舞智,以殴时誑俗。”
(2).炫示强大有力。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彼好酒,往往致醉。醉必骋力,俾吾等以綵练缚手足於牀,一踊皆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