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点缀相宜。天气犹寒蝶未知。

李之仪宋代〕《丑奴儿(谢人寄蜡梅)

春风似有灯前约,先报佳期。点缀相宜。天气犹寒蝶未知。
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淡注仙衣。方士临门未起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点缀相宜天气寒蝶

点缀(點綴)diǎn zhuì
(1).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太傅 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 谢景重 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一章:“三五株晚熟的高粱,摇曳着火红的穗子,点缀着平原的秋色。”
(2).绘画的布局和着色。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 宋 范成大 《题范道士〈二牛图〉》诗:“目光炯炯狞而驯,点缀毫末俱逼真。” 清 戴名世 《跋赵孟頫画》:“右 赵孟頫 画一卷,泉石蹊径,花鸟云霞,歷歷然点缀诚工妙矣。”
(3).应景;凑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唐淑贞 对于夜饭,和对于早饭一样,只算是到时候的一种点缀,不吃也可以。”
(4).打点。《糊涂世界》卷十:“就是本道、本府,也得十分尽情,无论家丁、厨子、亲兵、小队,都要点缀。” 尚钺 《预谋》九:“同时再拿一百元或五六十元到会计主任、庶务处长几位家中去点缀点缀。”  ——《漢語大詞典》
相宜 xiāng yí
合适。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春荐韮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鴈,制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 宋 陆游 《梨花》诗:“开向春残不恨迟,緑杨窣地最相宜。”《红楼梦》第一一○回:“只有 凤姐 可以照管里头的事,况又 贾璉 在外作主,里外他二人,倒也相宜。”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野外演习时,不管是水是泥,喊卧下就得卧下,这些规矩纪律真不大同本地小孩性格相宜!”  ——《漢語大詞典》
天气(天氣)tiān qì
(1).古人指轻清之气。《逸周书·时训》:“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2).泛指空气。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传》:“鼻之呼吸,刻不能不与天气相通。”
(3).天命,气数。 唐 许敬宗 《尉迟恭碑》:“ 刘武周 不稽天气,寔暗人谋。”
(4).气候。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宋 张先 《八宝装》词:“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河中井》:“时天气炎热,游泳於河,竟失足堕下。” 丁玲 《阿毛姑娘》:“不怕天气已很冷,沿路上还是有不少烧香的客。”
(5).时候。指某一时刻。《水浒传》第八回:“两个公人带了 林冲 出店,却是五更天气。”《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莫如趁天气还早,躲了他。” 魏巍 《在风雪里》三:“吃过饭,天气已经不早了。”
(6).指一段时间。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醉归》:“俏冤家夜深归,喫得烂醉……枉了奴对孤灯守了三更多天气。” 康濯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他并不是党员,快到六十岁,结婚才不过十年天气。”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寒蝶
唐 贾岛 延寿里精舍寓居 霜蹊犹舒英,寒蝶断来踪。
唐 皮日休 秋晚留题鲁望郊居二首 其二 秋花如有恨,寒蝶似无憀。
宋 苏轼 次韵周长官寿星院同饯鲁少卿 寂历疏松攲晚照,伶俜寒蝶抱秋花。
宋 陆游 舍北行饭书触目二首 其一 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  ——《骈字类编》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