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深浅散余霞。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

李弥逊宋代〕《诉衷情(次韵他伯纪桃花)

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
临水岸,一枝斜。照笼纱。可怜何事,苦爱施朱,减尽容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深浅余霞东君人意次第山家

深浅(深淺)shēn qiǎn
(1).指水的深浅程度。引申指事物的轻重、大小、多少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正贯》:“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絶属之分别矣。”《汉书·宣帝纪》:“皆受官禄田宅财物,各以恩深浅报之。” 唐 独孤及 《和赠远》:“借问离居恨深浅,祇应独有庭花知。”
(2).比喻分寸。《西游记》第七四回:“那老者笑道:‘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 石灵 《捕蝗者》:“有那不识深浅的小伙子,故意嚷道:‘弄不好,连他家坟地也给刨了,别怪人。’”
(3).偏义。指深。 宋 李持正 《明月逐人来·上元》词:“星河明澹,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水浒传》第一回:“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浅。”  ——《漢語大詞典》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1.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2.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3.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4. 解雇、解职。如:「遣散」。
  5.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1.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2.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3. 闲逸。如:「闲散」、「散官」。
  4.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1.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1.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2.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余霞(餘霞)yú xiá
残霞。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嵩 峯餘霞锦綺卷, 伊水 细浪鳞甲生。” 唐 钱起 《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诗:“片水明断岸,餘霞入古寺。”  ——《漢語大詞典》
东君(東君)dōng jūn
(1).太阳神名。亦指太阳。《史记·封禅书》:“ 晋 巫,祠 五帝 、 东君 …… 先炊 之属。” 司马贞 索隐引《广雅》:“ 东君 ,日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第七人为 东君 ,太阳神,男像,面色赤,手执弓矢,青衣白裳。”
(2).指仙人 东王公 。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诗:“济天汉,至 崑崙 ,见 西王母 謁 东君 。” 唐 白居易 《和〈送刘道士游天台〉》:“斋心謁 西母 ,瞑拜朝 东君 。”参见“ 东王公 ”。
(3).司春之神。 唐 王初 《立春后作》诗:“ 东君 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暮春》词:“可恨 东君 ,把春去,春来无迹。”
(4).犹东家。对主人的尊称。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四折:“我待要题箇话头,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机彀,倒不如只做朦朧,为着东君奉劝金甌。” 明 屠隆 《綵毫记·展叟单骑》:“东君运蹇遭颠沛,愿捐躯虎穴探来,英雄抖搜平生概,定要救主回。”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 朱生 匆匆出署,将觅船赴 浙 ,忽差役寄东君札来,止之。”  ——《漢語大詞典》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人意 rén yì
人的意愿、情绪。《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汉 郑玄 笺:“此言扰驯,从人意也。”《三国志·蜀志·秦宓传》:“上当天心,下合人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唐 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謫、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巴金 《家》二五:“但是事实常常跟人意相反,它无情地毁灭了多少人的希望。”  ——《漢語大詞典》
次第 cì dì
(1).等第。《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以种类为篇章,持优劣为次第。”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你们三位的次第,是我辈品题出来的;如今我辈的次第,也要三位品题。”
(2).次序;顺序。《诗·大雅·行苇》“序宾以贤” 汉 郑玄 笺:“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次第明甚,不可乱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诗》之次第,首《国风》,次《雅》,次《颂》。”
(3).依次。《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及 卫太子 败, 齐怀王 又薨, 旦 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 唐 刘禹锡 《秋江晚泊》诗:“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宋 陆游 《书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 黄河 依旧抱 潼关 。”《老残游记》第八回:“车夫等人次第出来。”
(4).排比编次。《后汉书·刘陶传》:“帝殊不悟,方詔 陶 次第《春秋》条例。” 唐 元结 《文编序》:“乃次第近作,合於旧编。”《元史·刑法志序》:“今按其实,条列而次第之,使后世有以考其得失,作《刑法志》。”
(5).条理;头绪。《南齐书·周山图传》:“知卿绥边抚戎,甚有次第,应变策略,悉以相委。”《水浒传》第十七回:“太守问我贼人消息,我回覆道:‘未见次第,不曾获得。’”
(6).规模。 宋 杨万里 《题严州新堂》诗:“新堂略有次第否?忙里从公一来覷。” 金 王若虚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予数以事至 赵 ,始也闻其经营,再则睹其次第,三则及其成就焉。”
(7).齐整;有排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那四司六局秪应供过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刘奇 、 刘方 二人﹞讨了两房家人,两个小厮,动用器皿傢伙,甚是次第。”
(8).犹常态。 汉 刘桢 《赠徐干》诗:“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唐 王建 《白紵歌》:“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釵遗珮满中庭。”
(9).犹规则,规矩。 唐 刘禹锡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诗:“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居中中地行近前来,依次第覷着 张生 大人般拜。”
(10).犹光景,情形。 唐 刘禹锡 《寄杨八寿州》诗:“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应须旧諫臣。”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顷刻,转眼。 唐 白居易 《观幻》诗:“次第花生眼,须臾烛遇风。” 元 乔吉 《小阳关》曲:“次第明月圆,容易彩云散。”
(12).紧急,急速。 宋 徐集孙 《湖上》诗:“数日不来湖上看,西风次第水苍茫。” 元 陈德载 《栽桂》诗:“云边移得数株来,人老花应次第开。”  ——《漢語大詞典》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山家 shān jiā
(1).山野人家。《南史·贼臣传·侯景》:“山家小儿果攘背, 太极殿 前作虎视。”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明 高启 《一剪梅·闲居》词:“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三:“芳枳疎藤插架斜,居然风物似山家。”
(2).隐士。 宋 梅尧臣 《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诗:“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 魏野 留 富郑公 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 郑公 故,非通例也。” 魏野 ,见《宋史·隐逸传上》
(3).泛指僧道者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吴东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鄢赵争宠》:“同去山家走一遭……实不相瞒,学生为老母有疾,特求 赤肚子 僊丹。”
(4).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称。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宋代佛教》:“意见终于不能一致,而分裂为两派, 知礼 等称为山家,即称 晤恩 等为山外。”参见“ 山家宗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